首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第十章 绿色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字体:16+-

一、内在张力:生态文明何以可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面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五大建设任务,其中生态建设、实施绿色发展和成就美丽中国就是一个全新挑战,需要在本土实践基础上创新理论,创造中国话语。美丽中国需要构筑一个人类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生存方式和价值形态,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个人类正在走向的、全新的、正在生成中的文明形态,它至少涉及四个维度:技术(科学与认识论)、经济(资本批判和产业再造)、制度(公共治理体系和社会组织形态变革)以及生活需要—价值观变革。在以往实践的和哲学的双重意义上,生态文明都是一个反讽(自相矛盾语)。传统生态是野生的自然景观。它具有自然性而非人为性,野生性而非文明性,自在性而非自为性。相反,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作为文化的发展成果,是人对自然的征服利用史,开启了著名的人与自然对立的历史。

近代以来,工业资本和文明造成了生态与文明之间的激烈冲突和历史对立,造成了环境危机。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个胜利,自然界都无情地报复了我们。联合国环境计划署近年来报告表明:世界环境和生态退化程度远超过GDP增长速度。自然异化现象日益严重,正在加剧灭绝人类和地表生命。但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是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帝国主义”的产物,而是在资本逐利冲动下驱使人类盲目创造需求并发展技术满足无限需求的产物。工业资本不断疯狂扩大再生产的“生产逻辑”,从物质匮乏时代到产能过剩时代,都不是为了满足人的真正需要而是满足资本逐利的本性,追逐利润,因而无限榨取自然资源和生态破坏、造就人与自然对立。如鲍德里亚所说,甚至“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本身就是一种新的资本话语,或者说,就是资本创新资本创新的产物。罗马俱乐部报告《增长的极限》表明:对立模式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摒弃对立模式,走生态与文明统一的发展道路,人类才能最终获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