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后记

字体:16+-

从1989年开始,我就在思考、酝酿这部著作的写作,在共和国即将迎来60岁生日之际,我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的写作、修改和定稿。

当这部著作的定稿端放在写字台上时,我心中想的已经不是这部著作了。既然已经定稿,那么,它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了。此时,我的思绪却和一首歌曲联系起来了,那就是《共和国之恋》:“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深切地关注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刻地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中国。“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因此,我把我的这部《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献给共和国60华诞。

我不敢也不能说这部著作已达高屋建瓴,但它也不是浅滩上的漫步。这部著作凝聚着20年来我的理论研究的成果,体现着我的哲学思考的维度、深度和广度,是我理论研究的心灵写照和诚实记录。

当然,我深知我的哲学素养、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深知这部著作的全部缺陷。所以,当我完成这部著作时,丝毫没有感到轻松。我感到这不是我的理论研究的结束,而是开始。我期望在新的理论研究过程中走向现实的深处,走向理论的制高点。我深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部著作既是我个人理论研究的成果,又是多人“合作”的结果。汪永祥教授的学术引导力,陈先达教授的思维穿透力,陈志良教授的“宏大叙事”能力,袁贵仁教授的严谨学风和敏锐的理论观察力,形成一种“合力”,深深而持久地影响着我。韩震、张曙光、廖申白教授不嫌浅陋,将本书列入《京师哲学文库》出版计划;马晓薇、高东风编辑为书稿的校对,崔丽华、宋振美同学为引文的核对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金蕾编辑为整理录入部分书稿不辞辛劳;责任编辑马晓薇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一并表达我由衷的谢意。“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不是“好汉”,更需要“帮”。正是师长和朋友的“帮”,使我波澜不惊、荣辱不惊。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