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教授写过很多很多、不同形式的论著,仿佛讲着很多很多的“故事”,但你永远猜不着他的下一个论著的形式是什么,下一个“故事”是什么;写过很多很多、涉及不同领域的论著,仿佛讲着不同的“故事”,但你又恍惚觉得永远在听同一个听不厌的“故事”。读着陈先达的论著,你的眼前不断幻化着殊异的人物及其思想的“故事”,但这各种人物及思想的“故事”又似乎很熟悉,犹如一尊“千手观音”的臂膀。就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不可能没有主流一样,陈先达很多很多、不同类型的论著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陈先达全部论著中的“热核”。
20世纪30年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诸于世如巨石投水,对它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持续不断,遍及世界各主要国家,涉及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新理解和评价。西方“马克思学”声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发现了“真正的”马克思,发现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期封闭的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门窗,各种学说、思潮蜂拥而入,风起云涌,潮起潮落,也正是在此时,马克思早期思想,尤其是异化思想和人道主义也成为国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研究起步较晚,同时,由于西方“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国内少数学者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研究一度存在着求新而不严谨的倾向。
这是一个重大的、涉及马克思主义本质的问题。为此,陈先达教授挺身而出。1981年,陈先达在《哲学研究》第8期发表《评费尔巴哈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当时流行的用抽象人道主义解读马克思的观点提出异议;198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发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两次转折》,明确提出马克思异化理论经历了“从异化到异化劳动”、“从个体与类的矛盾到发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两次转折;1984年,在《哲学研究》第3期发表了《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出发点》,从历史与理论相统一的角度论述了资产阶级理论家从抽象的人出发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局限性,阐明了马克思从抽象的人转移到现实的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科学性;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发表《评西方马克思学的“新发现”》,通过分析和论证,说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题,即只有通过“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扬弃私有制,才能使人类彻底解放的思想是正确的,但对这一主题的哲学论证则存在着人本主义的局限,西方“马克思学”恰恰利用论证中的这种不成熟性,企图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伦理化和异化理论化,从而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这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新视角,同时又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对西方“马克思学”所谓的“新发现”进行了极其深刻的分析和极有说服力的批判。这四篇文章的发表,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加“战士”的形象,体会到了“战斗唯物主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