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期,莫尔顿·怀特通过对现代西方哲学各主要流派的考察,曾做出这样的预见:“当我们一旦弄清楚学科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而且没有一门学科可以称得起在认识分类表中占有一个唯我独尊的位置时,当我们弄清楚了人类各种经验的形式也和认识同样重要时:只有到那个时候才算打通最广义的、关于人的哲学研究的道路。”[53]
对于哲学探险者来说,怀特所预见的道路,并不是一条任意驰骋的宽广大道,而是一条奋力攀登的崎岖小路。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保罗·里克尔在其主编的《哲学主要趋向》一书中,仍然不得不这样提醒哲学探险者:“今日哲学显然提出了有关其使命的相互冲突的观点。因而不可能提出一种综合,通过这种综合,哲学内部流行的基本意见分歧在某种程度上可望被隐蔽起来。”[54]
可是,从这部概括当代世界哲学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趋向的巨著中,还是透露出怀特在20世纪50年代所预言的道路。这部著作分为6个部分,其标题分别是:“人及其知识形式:思维”;“人和自然现实”;“人和社会现实”;“人和语言”;“人和行为”;“人和人本主义的基础”。人是各种哲学问题的出发点,各种哲学问题集结于人。以人的问题为聚集点而消解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文主义思潮的对立,并以人的问题为聚集点而深化现代哲学的文化批判,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趋向。
(一)当代西方哲学的五种“对话”
以人的问题为聚集点而深化现代哲学的文化批判,从总体上看,是以五种形式的“对话”而实现的。
这五种形式的“对话”是:
哲学作为文化批判与常识、艺术、宗教、伦理、科学等其他文化形式的“对话”;
哲学作为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缺少的环节”与不同科学部类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