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精装)

第二节 以“实践”纲领为基础的本体论革命

字体:16+-

在马克思的伟大哲学创制中,“感性活动”即“实践”纲领具有基本的和决定性的意义,并且它首先是作为本体论的原理而具有这样的意义。依据这一纲领,马克思史无前例地把存在者的存在把握在感性活动的过程中,从而不仅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本体论立场划清了界限,而且批判地脱离了整个哲学—形而上学(这正是费尔巴哈试图完成而终归于失败的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开展出以“实践”纲领为基础的本体论革命。这一本体论革命的意义和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超感性世界(及其神话学)的倾覆;(2)单纯理论态度的终结;(3)现代形而上学基本建制——意识之内在性——的瓦解。

一、超感性世界的倾覆

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首先是本体论性质的。正是这一深刻的本体论革命,意味着超感性世界的破产和倾覆。所谓超感性世界,就是指自柏拉图以来始终被当作真理和现实的领域,即形而上学世界。正如我们在“绪论”中所阐述的那样,形而上学的基本定向是关于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即本体论的),而这一定向的要点是:感性世界(形而下的世界)与超感性世界(形而上的世界)的绝对分离和对立;真理性和本质性仅仅归属于超感性世界;而感性事物的实在性仅仅在于它“分有”了超感性世界的真理性(神性)。在整个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中,从而在近代哲学肇始于笛卡尔并完成于黑格尔的发展历程中,形而上学的上述要点(即柏拉图主义)得到了始终如一的贯彻、巩固和发展。首先体会到超感性世界的本质性崩塌,并把它道说出来的是费尔巴哈。

按照费尔巴哈的批判性见解,超感性世界的直接领域就是宗教神学(即宗教反思)。在神学中,上帝的本质正就意味着超感性领域的目标设定,意味着这种目标设定从外部规定着并掌握了感性的尘世生活。费尔巴哈把这样一种关于存在者整体的观念指认为“异化”。因为神学的秘密无非是人本学(即宗教真理),上帝的本质归根结底乃是“人自己的人的本质”。不仅如此,费尔巴哈还指出,黑格尔哲学、思辨哲学、近代哲学乃至整个哲学,都在本质上包含着与宗教神学相同的异化形式,亦即以建立超感性世界作为真正的奠基,通过不断巩固和推进它对于感性世界的优先权和统治权来设定存在者整体的基本结构。因此,哲学和神学虽然形式上有差别,但两者都是完备的超感性世界的神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