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精神的瓦解,是以黑格尔学派的分裂为开端的,而青年黑格尔派的内部纷争——主要是“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分离和对立——则成为这一瓦解过程的重大标志。问题首先与围绕黑格尔哲学之“理性神学”性质而来的争论有关。黑格尔称自己的哲学是“真正的辩神论”(或“神正论”,即对上帝的论证或证明),思辨哲学就是理性地达到真理,而达到真理就是达到并证成上帝。“争论涉及到对宗教哲学的无神论解释或有神论解释:绝对者的现实实存是在道成肉身的上帝里面,还是仅仅在人性里面。”[2]当这一争论迅速扩展到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时,那些黑格尔力图加以调和的矛盾——哲学与宗教、历史与逻辑等的对立——再度出现了,并且再度成为哲学思想的主要兴趣。
一、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与青年黑格尔派
黑格尔之后的“理论的德国”,有实践意义的首先是两种东西,即宗教和政治。但是,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领域,所以,主要的斗争就集中为反宗教的斗争。[3]很明显,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宗教和哲学有着一种异常亲密的联姻。因此,在围绕着宗教问题的思想斗争中,黑格尔哲学根本不可能置身事外,相反,这一哲学很快就成了风暴的中心。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上帝(绝对)这个概念不仅保留了宗教的内容,而且特别地具有哲学上的重要性。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宗教和哲学应该是统一的。因为宗教和哲学实质上具有同样的内容,即真理。如果说宗教可以不要哲学,那么,哲学却不可以没有宗教,毋宁说哲学即包含有宗教在内。[4]这意味着把理性与信仰调和起来:以客观真理为内容的信仰,乃是经过精神的验证而产生的结果。在《小逻辑》第二版序言中,黑格尔引用巴德尔的话来说,只要宗教及其教义尚未从科学方面获得基于自由研究而达到的真正信念,它就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普遍的爱的宗教”。因此,宗教的复兴有赖于使它获得一个理性的理论,并以此来剥夺无神论者的地盘。这里出现的乃是安瑟尔谟的原则:如果我们承认一个信仰,但却不同时去努力理解信仰的对象,那么,这乃是由于懈怠和懒惰。因此,真正重要的乃是恢复“科学思考的能力”,从而理性地达到上帝(真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