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精装)

二、讨论和争论的主要问题

字体:16+-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有赖于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和相互辩驳,正是这种争论,激发了新的思想,促进了研究的深入。价值哲学发展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这些年来讨论和争论的主要问题分三个题目作一简要述评。

(一)一个哲学领域的发现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受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影响,其内容基本上是由对各种规律的叙述或论述构成的,价值问题一直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禁区或“盲区”,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研究,首要的贡献就是突破这个禁区或盲区,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哲学领域,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观察问题的新的视角。

1.价值与实践和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

价值问题原本就是实践和现实生活过程中人们必然要接触要处理的基本问题,由实践标准讨论引起的对现实实践活动的关注和深入思考,必然地引起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探索,这本身也就是对长期被遗忘的实践活动主体性的解蔽和澄明,是对马克思最强调的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基本立场的回归。这是总的倾向,在具体观点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分歧和争论。

比如,在关于目的能否作为检验实践成功与否的标准的争论中,反对者认为,目的本质上属于主观的东西,如果以目的作为检验实践成败的标准,就会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支持者则认为,在现实生活和语言习惯中,成功和失败原本就是以是否实现了预期目的来定义的。离开了目的性来讨论实践和实践的成败,实际上是脱离了实践的主体性来抽象地理解实践本身,是一种“伪实践”或对于实践的“伪概念”,这也正是长期以来在实践问题上陷入误区的根本原因。

再如,受长期盛行的混同主体性和主观性的观念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人的需要和目的都是主观的,总害怕一强调需要和目的的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价值论研究兴起后,许多论者论证了主体需要和价值的客观性品格,认为目的作为行动结果的超前反映形式,其形成既取决于主体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程度,也取决于主体对自身需要和能力的具体把握,是现实实践活动的核心的支配性的要素。而目的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的结果,在实践过程中主体根据需要满足的情况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对实践目标和实践手段等进行不断的评价和修正,这本身就是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简单地划分主观客观,机械地坚持客观决定主观的模式势必无法合理理解这种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复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