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文化革命理论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内容:一个是文化革命的主体属性问题,一个是文化革命的社会属性问题。前者是要使无产阶级走上文化革命的历史舞台,进入到文化革命的主战场,后者是要革资本主义社会旧文化的命,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因此,建构无产阶级自己的文化成为其文化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宁认为,文化既具有民族性,也具有阶级性。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在文化的创造与生成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特定的民族主体来承担的。而在特定的社会之中,不同的阶级因其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从事的职业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不同,价值追求不同等,其文化特点和具体的规定性就有所差别。列宁阐发了夺取政治胜利后的苏维埃如何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文化,如何实现无产阶级自身的文化解放、文化创造、文化分享等问题,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等问题。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阶级性
在文化革命问题上,列宁的理论视野极为宽广,他善于在人类文明的总体发展进程、俄罗斯文明的自身特点、俄罗斯的民族文化特点、民族内部的不同阶级的文化倾向等层面和理论视域分析问题。列宁不但注意苏联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征,还注意分析民族内部不同阶级的文化差异,对此,列宁提出了对抗性社会形态的每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有两种文化的学说。列宁强调,在分析同一社会内部同一民族文化时必须把进步的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文化因素区别开来,尽管这两种文化倾向都同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文化进行斗争,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因此,在对文化进行分析时还必须注意到文化的阶级属性。列宁对此作了专门论述,指出,“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15]。同时,“每个民族文化,都有一些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即使是不发达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被剥削劳动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每个民族也都有资产阶级的文化(大多数还是黑帮的和教权派的),而且这不仅表现为一些‘成分’,而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16]。在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列宁首先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但是,他认为仅仅分析到文化的民族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文化的阶级性层面。其次,列宁揭示了文化的阶级属性和党性原则。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不仅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不同,而且其文化也不相同。正如列宁所言,“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能够不站到这个或那个阶级方面来(既然他已经了解了它们的相互关系),能够不为这个或那个阶级的胜利而高兴,为其失败而悲伤,能够不对于敌视这个阶级的人和散布落后观点来妨碍这个阶级发展的人表示愤怒”[17]。这说明,在阶级社会内部,每个人都必然要被划分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文化也相应地被分为不同阶级的文化。不同阶级有不同阶级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阶级地位不同,其情感也不同,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不相同。不难看出,列宁的结论是在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分析问题基础上得出的。人们的经济地位不同,其阶级立场也不相同,其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不相同。特别是在社会发生重大转折和变革时期,在原有的政治格局受到冲击的时刻,这种反应就更加激烈。文化是全人类的现象,也是阶级的现象。“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18]文化历史过程的自发性和不平衡性,社会的文化分化的加剧,是对抗性社会形态的特征之一。统治阶级的文化,总是把群众的精神活动放在次要地位,然而恰恰是这种活动,在客观上决定着每种民族文化的许多重大成就都具有全人类的内容。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随着过去对高级文化价值持消极冷漠态度的阶级与社会群体越来越多地参与积极的社会生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生产与分配文化财富的机构的民主化,就会越来越清楚地暴露统治阶级宣称的所谓社会的“文化统一”是一种虚构。在阶级社会早期阶段上就已经开始了的文化的两极分化过程,在当今资本主义时代分化更加剧烈,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矛盾特别尖锐。统治阶级力图把原始的“群众文化”强加于群众。同时,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除了统治阶级的文化以外,还会有一种新文化以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因素的形式,越来越肯定无疑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