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的世界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人的存在何以异化为这样的状态。传统哲学以一种抽象的、超时空的方式去理解和把握存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从人的存在即社会存在出发去解读存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的这一变革与重建是与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密切相关、融为一体的。
“形而上学就是一种超出存在者之外的追问,以求回过头来获得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整体的理解。”[27]“形而上学是包含人类认识所把握的东西之最基本根据的科学。”[28]海德格尔的这一见解正确而深刻。形而上学形成之初,研究的就是“存在的存在”,力图把握的就是“最基本根据”和“不动变的本体”。这就是说,形而上学一开始就与本体论密切相关,或者说,作为“论述各种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本体论“就是抽象的形而上学”[29]。
从历史上看,形而上学在对世界终极存在的探究中确立了一种严格的逻辑规则,即从公理、定理出发,按照推理规则得出必然结论。这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标志着作为理论形态的哲学的形成。然而,哲学家们又把形而上学中的存在日益引向脱离了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存在,成为一种抽象的存在。无论是近代唯心主义哲学中的“绝对理念”,还是近代唯物主义哲学中的“抽象物质”,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无关的抽象本体。因此,马克思明确提出:“反对一切形而上学”[30],并认为哲学应趋向现存世界和人的存在,对人的异化了的生存状态给予深刻批判,对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给予深切关注,从而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和人类解放的“头脑”[31]。这样,马克思便“颠倒”了形而上学,使哲学从抽象的宇宙本体转向现存世界和人的生存的本体。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的变革与重建,是同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密切相关、融为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