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哲学概论
瞿秋白
上海书店1924年出版
总论:哲学中之唯心唯物论及唯物哲学与社会现象的关系[1]
一、唯物主义互辩律哲学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哲学的目的究竟何在?何以古代初民思想之中,已经能有所谓高深玄妙的哲学呢?实际上哲学并没有什么高深,最初不过是一切智识的总称。随后智识渐渐分类、综合、组织而各成系统,就发生种种科学,——从哲学之中分出;至今所剩的仅仅是方法论和认识论。于是初民的常识一变而成“深奥微妙”的玄谈,——这也不过表面上看来是如此。科学分工的结果,使哲学渐渐能成为综合一贯的智识,有统率精神物质各方面的智识而求得一整个儿的宇宙观之倾向;更因科学进步而智识系统日益严密,于是哲学——所谓“求宇宙根底的功夫”愈益得以深入。然而初民哲学和现代哲学仍旧同样是人对宇宙的认识,——譬如樵夫看山景和诗人游山水,一样的要认一认山和水,——是人生当然的对于智识的态度:“要知道宇宙的根底,要认识宇宙的总体。”赤列尔(Zeller)说:“哲学的职任在于探求‘认识’和‘实质’的最后根底,依此根底而得一切现实。”这是不错的。然而立刻就发生新问题:能不能当这“认识之根底”是离那“实质之根底”而独立的东西?答复这一问题便是绪言的目的。我们的“我”是与外界“非我”相对待的,然而同时“我”能觉着与“非我”的关系。所以人若想哲学问题,——就是他想组合一更稳固的“宇宙念”(Contemplation de Monde)——他立刻就遇见难题:“我”与“非我”的关系,“认识”与“实质”以及“灵魂”与“自然”的关系。固然不错,有时哲学中并无此等问题发生。那是希腊哲学史的最初一期。譬如泰利史(Thales)只说水是一切的物的原始,一切物自水出,一切物复归于水。他并没有问:究竟人的意识对于这一原始物的关系怎样?其他,如以空气为原始物的安纳克西美尼(Anaximenes)亦没有问。然而后来却已重开一时代,那时的希腊哲学家便无论如何逃不过“我”与“非我”、“意识”与“实质”的问题了。直到如今,这一问题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