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规律研究

一、中国人初识马克思主义

字体:1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而改变世界的哲学之中必然内含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1],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欲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而改变中国社会,便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一张力问题,要以某种方式处理这一问题。而这一处理方式的变化,也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历史发展。

1.马克思主义来临中国之历史境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指向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其之来临中国,首先亦非出于纯粹之理论兴趣,而是应中国人改变世界之需要,是历史情势使然,可谓是“风云际会”。换言之,当时中国的历史境况为马克思主义的来临提供了一切条件。也正是这些历史条件一方面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呈燎原之势,一下子就抓住了一大批有志青年的心灵;另一方面亦由于时间紧迫而仓促出场,带来了一系列在其他国家未曾出现过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出场”路径和基于“路径依赖”而形成的独特的发展方式。

马克思主义之在中国出场的总的“场域”境况,一般而言,是经过辛亥革命,帝制虽已被推翻,但新的社会政治制度尚未形成,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极度混乱之中,中华民族真正遭遇到了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何去何从,前途何在,这成了摆在每个中国人,特别是那些知识青年面前的重大问题。

中国在与西方未发生实质性接触的近代之前,其社会政治结构虽与西方传统社会有诸多不同,但经济生活的性质却也大致相同,即主要是自然经济和传统小手工业。而自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以来,这种自然经济状态便开始了变化。一方面,由于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政府开始兴办兵工厂等实业;另一方面,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也刺激起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帝国主义强力压制,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却颇为艰难,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各国忙于战事,对于中国的商业侵略有所放松,从而民族工商业才获得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机会。但随着大战的结束,这种较为宽松的发展条件不复存在,民族工商业与帝国主义经济力量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同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处于崩溃的局面之中。这是极其深刻的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