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长长的人生旅途中,我曾渴望着远远天边,人烟尽处,可是,这种过去的心情,现在是成为回忆里的云烟了,因此,我一天比一天平凡起来,我爱红尘,我爱人世的平凡。大地的儿子,是要同大地的平凡步调相一致的。”这是我的父亲穆木天于一九三六年春,在《平凡集》自序中写的一段话。是的,在我记忆中的爸爸,真是平凡极了。他是诗人,却毫无诗人的潇洒风度,他研究法国文学,可以用法、英、日、俄四种文字翻译文学作品,可浑身不带丁点儿洋气,脑袋剃得光光的;眯缝着眼,老像在笑的脸上,架着一副高度的近视镜,下课回来,脸上和眼镜片上总落着一层粉笔灰,也不知道掸掸。穿的,解放前常是一件灰不叽儿的大褂,解放后总是一身半旧的中山服,几乎件件衣服都少不了有几个烟灰烧的洞洞。他最爱吃的是东北的家常菜:拌茄子、焖豆角。总之,我觉得爸爸在平凡中透着那么一种土气,一股东北大野的泥土的气息。爸爸是曾留学东洋,多年走南闯北的人,他之所以一直浓浓地保持着这种土气,想来是由于他深深爱着自己的乡土的缘故。
东北大野的儿子
爸爸是吉林省伊通县人,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在《我主张多学习》一文中,爸爸写道:“因为我是从所谓的‘诗书门第’出身的,而对于旧社会之不讲理,我是特别地不痛快”(见《我与文学》,1934年生活书店,郑振铎、傅东华主编)。家庭为他包办的封建婚姻,曾使他十分痛苦。但爸爸对封建地主家庭的叛逆不仅仅表现在反对封建婚姻上,而是像蒲风叔叔在《诗人印象记》中所写的那样,他是能“摆脱自身的出身阶段——地主阶级的营垒而密接着时代的潮流”的。爸爸在怀念东北的许多诗中,都漾溢着对母亲的深情。那指的是苦难的东北人民的母亲,他心目中的母亲。而他和自己的生身之母,在思想感情上却很不一致。每提到我的祖母,他总是很愤慨。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爸爸一九二六年离开日本归国之前曾在《鸡鸣声》一诗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