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任洪渊的诗

总序:关于“北师大诗群”

字体:16+-

张清华

假如从胡适《尝试集》中最早的几首算起,2016年恰好是新诗诞生一百周年。一百年,中国新诗已从稚嫩的学步者,走到了多向而复杂的成年,水准和面貌的成熟与早年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如果从胡适这里看,中国新诗诞生的摇篮不是别处,就在大学中。数一数“五四”时期其他的几位重要的白话诗人,沈尹默、周作人、康白情、刘半农、俞平伯……几乎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

算起来,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本亦属同源,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即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最早成立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但两年后因八国联军入侵京城而关闭。1902年初战事平息,清廷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且因亟须用人而举办速成科,分仕学和师范两馆于1902年10月开始招生。有此前缘,北京师范大学便可以当仁不让地认为,她本身也是新诗和新文学诞生的摇篮之一了。而且还可以列出这些名字:梁启超、鲁迅、钱玄同、钟敬文、穆木天、沈从文、石评梅、郑敏、牛汉……在当代,还有一大批作家和诗人都是出自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友作家。与他一个班的,还有余华、迟子建、严歌苓、刘震云、洪峰、毕淑敏、海男、刘毅然等一大批,就读于1980级本科的还有苏童,1982级的则有陈染,干部班的还有刘恒,等等。

从这样一个角度看,尽管“北师大诗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概念,但其历史格局与背景谱系却不可以小觑—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以看作新诗历史的一个缩微版。鲁迅自1920年到192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达六年,1927年由北新书局出版的《野草》均写于此间,其中收入的作品多曾发表于1924—1926年的《语丝》周刊。而且从各方面看,如果我们不以狭隘之心看待“新诗”这一概念的话,那么说《野草》代表了这一时期新诗的最高成就,大约也不为过。因为很显然,以胡适为首创的白话新诗派的作品确乎乏善可陈,在语言和形象方面都显得单纯和稚嫩,而郭沫若出版于1921年的《女神》,虽说真正确立了新诗的诞生,但从美学上却还止步于以启蒙主义为基础的浪漫主义,而几年后的《野草》则真正抵达了以叔本华、尼采、克尔恺郭尔的思想为根基的存在主义,在语言上它也堪称创造出了一种真正现代的、象征与暗示的、多意而隐晦的语体。直到今天,它也还散发着迷人的魔力,以及解读不尽的晦暗意味,甚至它的“费解”也是这魔力的一部分。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