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们在人物传记中读到:有些人或是经过长期艰难的历练,或是碰到偶然的机遇,终于选择了某个领域中的事业不懈奋斗,从而取得了巨大的为世瞩目的成就。在作者笔下,那一选择对他们好像是至关重要,且适得其时,适得其事,否则他们可能终身碌碌无为或默默无闻。
但是,历史上也还有这样一些思想的巨人,他们具有多方面的创造性天才,很难为一个领域所束缚,要是还有一颗总不安分、永远探索的心灵的话,就更其如此。
于是,在他们天才所及的那些领域,他们投身于哪个领域,就会是哪个领域的幸运。
这时,也就不是一个人适得其事,而是一个领域适得其人了。
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就是这样一位思想的巨人,是法国17世纪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哲学家、散文大师和宗教圣徒式的人物。
他只活了三十九岁。三十九岁——这个年龄刚过但丁《神曲》所说的“人生的中途”不多久,还不到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他在三十九岁就已溘然长逝,而在他的身后却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和高耸的纪念碑。他横跨哲学、科学、文学、宗教几大领域,而且在这几大领域里都不是简单地涉水而过,溅起些表面的水花,而是影响到了水下的深流,做出了使今天这四个领域的历史撰写者都不能不为之瞩目的业绩。
然而,他实际上又是不在乎,甚至蔑视所有世俗的成功的。他只是读书、写作和思考,尤其是思考,写作则是在思想不可遏止的时候,这时的写作自然也就像一道喷涌的河流。他的思考深含渴望与追求,而且是一种奔向无限和永恒的渴望和追求。
当我们注视帕斯卡尔的画像,首先注意到的就是他那双眼睛,那一双忧郁而深邃的眼睛。有一幅画:在坐着沉思的帕斯卡尔背后,一个巨大的耶稣蒙难的十字架,恰和他桌上摆着的科学仪器构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但那只是一种外在的对比。更深刻和更复杂的东西是在他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