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利科尔的解释学哲学
利科尔(Paul Ricur,1913—2005年)是法国哲学家、美学家,曾就学于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过德军俘虏,在被囚禁期间接触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的著作,受到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哲学的深刻影响。1948年,他在斯坦斯伯格大学开设哲学史讲座,并转向意志哲学研究。1957年起先后在巴黎大学、雷特诺大学、鲁汶大学任哲学教授,并于1973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同时还担任巴黎现象学和解释学研究中心的董事长职务。利科尔的主要著作有:《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和存在》(1947年)、《意志哲学》(第一卷,1950年)、《弗洛伊德和哲学:论解释》(1965年)、《解释的冲突:解释学论文集》(1969年)、《隐喻的规则》(1975年)、《解释学与人文科学》(1981年)等。
利科尔自20世纪60年代起集中研究哲学解释学。他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系“象征解释学”阶段,主要从神话和宗教中的象征现象入手,研究对于意义的解释问题。第二阶段系“综合化现象学解释学”阶段,自60年代后期起,以现象学为基础,博**神分析学、结构主义、宗教哲学、日常语言哲学等哲学流派之长,加以改铸综合,融入他的解释学哲学之中。第三阶段系“语言哲学解释学”阶段。从70年代起,他把重点转向语义学和语言哲学研究。利科尔的哲学解释学努力把大陆解释学哲学与英美语义学哲学的主要倾向结合起来,企图通过语言分析,经由反思的认识论层次,最终达到理解的本体论层次。
他的解释学哲学从语言这一人生最普遍的现象出发,企图融合近代方法论解释学和现代本体论解释学,建立起一种别具一格的“现象学解释学”。他认为,本体论解释学回避了认识论和方法论,造成了方法论的贫乏。因此,他企图弥补这一缺陷,从语义学、认识论和文学批评理论方面来追寻被西方传统哲学所遗忘的存在。可见,他的哲学解释学具有浓厚的调和折中的倾向。他的解释学美学理论也正是这样嵌入其解释学哲学的框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