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7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下

第七节 文学解构主义

字体:16+-

上面我们对从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到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作了简要的评价,下面我们将结合实例,对解构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一般特征和阅读批评模式作进一步论述。

一 解构批评简释

乔纳森·卡勒在《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一书中,认为德里达解构主义对文学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它影响了一系列有关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概念,包括文学本身的概念。其次,它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话题,诸如对在场和不在场这类“二元对立”概念的解构。其三,德里达本人的解构阅读实践,为一个新的读解模式树立了样板。最后,它还影响了人们对史学批评的性质和目标的看法,比如,它显示了结构主义雄心勃勃的理性图式不过是一场白日梦;显示了文本永远是在自相抵牾,没有定解:显示了构建体系的雄心终成泡影之后,批评老老实实地回到阅读和阐释的基本层面上来的必要等等。

卡勒的体会是不无道理的。德里达无疑是一个极具文学气质的哲学家,在为昔年未完成答辩的博士论文《一篇论文的时间》中他回忆说“我最恒久的兴趣,那是甚至在我喜欢上哲学之前即已发生的,应当说如若可能的话,是对文学,对叫做文学的那类文字的兴趣。”[189]这兴趣足可解释当德里达的影响传入大洋彼岸之后,何以尤其在文学界一路走红的原因。

就文学本身的地位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过德里达的引申,它业已不是比历史,而是比哲学本身更有哲学意味了。历史上文学作为哲学的对立面,是被挡在了“日常语言”之外。修辞性、虚构性被视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在文学中语言变得自由了,可以恣意游戏而不用承担责任,这用英国言语行为理论哲学家J·L·奥斯丁的说法,是因为文学使用的是一种非真亦非假,故而只是“不认真”而已的语言,只需把它悬搁起来,不使染指哲学话语的纯洁性,便也无妨。但是解构主义的文本理论既出,这个局面实际上是被颠倒了过来:文学向无限播撒的“异延”性质,致使“认真”的话语如哲学反倒成了仿佛无稽之谈的诗的一个分支。这如海德格尔日常语言是一首被用竭了的诗的比喻,真理便成了其虚构性被人忘却的虚构故事。由此观之,文学便成了历史、哲学等其他一切话语形式皆从中而出的“原型文学”。德里达意味深长地转引过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的一段话:“如若我们摆脱习惯的思想方法,而就知识领域现状来看,不难发现,由它的产品即文字所界定的哲学,客观上是文学的一个特殊的例子。”[190]瓦莱里接着说,哲学的定位绝不能离诗太远。这实际上已把哲学当作文学的分支和派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