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7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下

第三节 列维纳斯与他异性美学

字体:16+-

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年)是犹太裔法国著名哲学家,他在法国乃至西方20世纪哲学中占有特殊地位。虽出道很早,但列维纳斯的影响直到20世纪70、80年代才真正开始,不过他已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重点。1906年,列维纳斯出生于立陶宛,虽生活在严格的犹太家庭,但其父母较为开明,故列维纳斯得以兼修希伯来与欧洲现代文化。1915年,沙俄驱逐犹太人。次年,列维纳斯全家移居乌克兰。在这一时期,列维纳斯深入研习俄罗斯文化,并阅读大量俄国文学作品。四年后,乌克兰爆发反犹运动,列维纳斯一家再次迁回立陶宛。1923年,列维纳斯到法国斯特拉斯堡读大学。在这里,列维纳斯与布朗肖(Maurice Bloncht)结下了一生的友谊。1928至1929年间,列维纳斯在德国弗莱堡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1930年,出版博士论文《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直观理论》(这是法国第一本介绍现象学的著作)。次年,与人合译胡塞尔的《笛卡尔的沉思》(负责第四、第五沉思)。1939年,列维纳斯随法军第十师团被俘(而其在立陶宛的亲人已死于德国法西斯之手),在战俘营他深入思考了“死亡”、“他人”等日后著名的主题。1946年,获释回到巴黎,发誓永远不再踏入德国。1964年,被任命为普瓦提埃大学哲学教授。1967年创建“东方以色列师范学校”并就任校长,此后30余年他一直任职于此,同年,任巴黎第十大学哲学教授。1973年,任巴黎第四大学哲学教授。1995年,病逝于巴黎。

列维纳斯一生发表大量作品,它们大致分为两类:即,“哲学”作品与“希伯来”著作。后者有《艰难的自由》(1963年)、《塔木德四讲》(1968年)、《从圣洁到神圣》(1977年)等;而前者则包括:《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直观理论》(1930年)、《论逃避》(1935年)、《从存在到存在者》(1947年)、《时间与他者》(1948年)、《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一起发现存在》(1949年)、《总体与无限》(1961年)、《异于存在,或超越本质》(1974年)、《上帝、死亡和时间》(1993年)等。其中,《从存在到存在者》标志着列维纳斯走出海德格尔的影响,进而形成自己的哲学观念。列维纳斯的核心思想即“面对他者”,倾听“他者”。作为现象学在法国的最早宣介者,列维纳斯对萨特、梅洛-庞蒂等人产生了关键性影响。然而,列维纳斯对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现象学渐生不满,他最终发现并面对“他者”。在批判同一(意识)哲学、存在论的基础上,列维纳斯还原“他者”,展示了“为他者”的主体,从而建立了一种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加里·古廷曾将20世纪法国哲学概括为“自由的哲学”,不过在众多“自由”哲学家中,列维纳斯的“自由”乃是“他律”的自由。在某种意义上,列维纳斯的哲学是自由哲学,也是一种他异性美(伦理)学。从早期对“异域感”的寻求,到其后“他者”的延展,列维纳斯创制了独一无二的“他异性”美(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