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伦,85岁时肖像,现已逝世。我中学时代的语文教员,擅诗词通中医,为我县文化名人。分别六十多年,师生感情甚厚,互通书信。我曾贺以祝寿诗:“辞章白石国手医,文苑杏林两相宜。莫谓小城无俊秀,师传原不让昌黎。”
对人的冷漠态度不能归结于习惯。我们并不要求殡仪馆的人,对死者都一掬同情之泪,也不能要求医生都像家属那样心急火燎。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了死亡和亲人的泪水,而医生成天与各种病人打交道,见多了病人的痛苦和亲人的焦虑。殡仪馆人员的沉着,医生的镇静,是种职业习惯或者说是种职业品德。这不是冷漠。当然,过分的习惯中也可能掺和着冷漠。《雾都孤儿》中关于奥立弗初次参加殡葬,在回来的路上他的老板与他的一段对话,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习惯与冷漠可以结合:
“喂,奥立弗”,在回家的路上,苏尔伯雷老板问道:“你喜不喜欢这一行?”
“还好,先生,谢谢你”,奥立弗犹豫地回答说,“并不特别喜欢,先生”。
“啊,奥立弗,你早晚会习惯的。”苏尔伯雷说道,“只要你习惯了,就没事啦,孩子”。
奥立弗满腹疑窦,不知道苏尔伯雷先生当初习惯这一行是不是花了很长时间。
我说的冷漠不是这种殡葬职业对死亡的习惯。我说的冷漠,指的是一种对人的非人态度。即使是殡仪馆对待遗体也不能像对待干柴一样,而应该按殡仪馆的有关规则处理。医生对待病人应有同情心。医者仁术,讲的就是对待病人的态度。如果只为钱而不管病人的死活,或者一问三不知,爱理不理,在急救时不负责任,在治病时,对病人的主诉不关痛痒,这就是冷漠。因此冷漠本质上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问题,起码是个职业道德问题。我们提倡学雷锋,就是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中这种冷漠态度,使人感到温暖。特别是现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更应该刻不容缓。党与政府把实行多年的收留遣返改为救助,对一些无助无靠的人,多点同情,多点温暖。变冷漠为同情,确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