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没有秘诀,读书也没有秘诀。不过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是会有所帮助的。
读书有两忌:一忌读什么,信什么;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如果读什么信什么,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别人践踏。相反,信什么读什么,就会把自己的头脑封闭起来,变成某个人或某种学说的私人领地,任何新思想都进不去。
在现实生活中,读什么信什么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或者是被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俘虏,变成错误学说的信徒。有的学者很风趣地称之为“二世现象”,即读萨特就爱萨特,读胡塞尔就爱胡塞尔,读什么就变什么,就是这种情况。也可能是相反的情况,由于自己没有主见,觉得书中讲的都有道理,观点三日一变。特别是当书中观点彼此矛盾,各有所说时,更是不知所从。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的原意不是用来讲读书的,可我以为借用来说明读什么信什么的后果,倒是适用的。多则惑,讲的正是读什么信什么陷于无所适从,即陷入惑的困境。读书本来是求解惑的,结果书读多了不仅未能解惑反而愈读愈惑,失去了读书的本意。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用在此处,尺寸刚好。
这当然不是主张不要多读书,不要博学。书应该多读些,知识面应该宽些。可是多读书有个前提,这就是不能采取读什么信什么的态度,而应该以追求真理为目的,即读书在于求真。既不能先入为主,又不能六神无主。要在多读中通过比较分析逐渐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少则得,这个少也是相对的,并不是愈少愈好。少则得,实际上强调的是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从所读的书中获得真正有用的东西,即使是读的不多也是有所得,远胜于那种越读越糊涂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