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批评的批评
一、批评之批评的历史
大凡有影响的史学批评,都会在其后引出一连串关于批评的批评,以至于形成一段批评之批评的历史。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孔子对董狐的评论,《左传》、孟子对《春秋》的评论,《国语》对左史倚相的评论等,都引发后人在此基础上的许多评论。班彪、班固对《史记》的评论,张辅关于《史记》《汉书》比较的评论等,在一二千年中不断地被后人评论,成为《史记》《汉书》评论长河的滥觞。刘知幾披阅群史,评论众家,不仅涉及许多前人的评论,尤其为后来历代史家提供了评论的目标。所有这些,汇合成了汪洋的史学批评之批评的历史。
这种现象说明,史学批评作为史家对史学的一种认识活动,同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活动一样,并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完成的。顾炎武说:“天下之理无穷”,“故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1]。这说的是他自己对于治学的认识和境界,但这句话却具有认识论上的真理价值。史学批评之批评的历史,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历代史家对于史学不断认识的规律。刘知幾自叙其少年时代读史的心得和感受时说:“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2]这段话或许有所夸张,但它生动地反映了史学批评确非一人一时所能完成的这一认识规律。当然,年轻时期的刘知幾对于史学批评之批评,还没有自觉的意识,只是停留在“暗合于古人”的阶段。而在他撰写《史通》时,便明确地认识到此书“多讥往哲,喜述前非”,其中便包含了对史学批评之批评的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