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第一卷)

二、《史学要义》的理论价值

字体:16+-

古往今来,不少治史者对于历史(或曰史事)与史学的区分不甚关注,这颇有碍于对史学理论的探讨。本书的理论价值在于,辑者十分明确地把握了关于“史学”自身方面的问题,并把它概括为“要义”。我们从书中所辑诸文可以看到,卜大有受到刘向、《隋书·经籍志》《史通》、曾巩、郑樵、马端临等史家、史书的启发颇多。可以认为,《史学要义》大致上勾画出了上起西汉、下迄明代人们关于史学之认识的轨迹。如果说在此之前,唐代史家刘知幾的《史通》是以作者自己的评论来描绘唐初以前的这一轨迹的话,那么卜大有的《史学要义》则是以诸家所论来铺筑汉、明间的这一轨迹。二书的识见和影响自有高下之分,但其旨趣确有相通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史学要义》在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史上是应当占有一席之地的。

辑者的勤于搜求和精于取裁,使《史学要义》在文献上的价值也很突出。书中所辑之文,重要而常见者自不必论说,贵在辑者的视野开阔,采撷广泛,多有新的发掘。例如,宋人唐庚论“古史官不专注记”,王安国“后周书目录序”,张唐英“读《史通》”;明人陆深论“历代史官建置”“论作史义例”“作史法”,杨慎论《史通》等,多不甚为人们所关注。此类文章,占有一定分量。这对于从文献发掘方面推动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当然,《史学要义》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疏漏和缺点。第一,失收一些重要论述,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唐高祖和唐太宗修史诏书、吴缜《新唐书纠谬序》等。第二,所收诸文,多有出处不详者,如凡署作者姓名之文,均无出处,不便于查对、校勘。第三,标目错误或不当,如卷1所收《范晔传》,作者却署为“陈寿”。查此传辑自《南史》卷33《范泰传》附《范晔传》,作者应署为李延寿。同卷目录中有《答韩愈论史官书》,当作《与韩愈论史官书》;“杂史”之下署为“《隋书·艺文志》”,当作《隋书·经籍志》;“司马谈司马迁”之下署为“司马迁自序”,当作“《史记·太史公自序》”。卷2目录中的《陈寿传》《习凿齿传》《干宝传》,均署为“唐太宗”,实误,这是受了《晋书》曾被题为“御撰”的影响而致误;“李大师李延寿”下署为“《北史·李延寿自序》”,当作“《北史·序传》”。卷4有“宋史九朝实录”,文录自宋人洪迈《容斋三笔》,原作“九朝国史”,所改非是,等等。第四,补卷称“史学要义补卷之五”,于义不妥,且文、目分离,不符合史书编纂体例,于阅读亦颇不便。产生以上这些疏漏和缺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誊抄、刻印、校勘中出现的问题较多,这或许也反映了明人刻书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