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第一卷)

四、名篇名著的魅力

字体:16+-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它的名篇、名著极具魅力,故能传之久远,为历代学人所重视。在中国古代历史理论领域中,名篇以数百计,名著以数十计,这个估计当不为过。这里,于名篇,举贾谊《过秦论》为例;于名著,举刘邵《人物志》、王夫之《读通鉴论》为例,以窥其理论上的魅力。

关于《过秦论》。司马迁在写了《秦始皇本纪》之后,发表议论说:“至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40]司马迁没有讲到秦何以兴、何以亡,只是含蓄地指出了秦始皇不可一世的心态,他只用了一句话“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从而引证贾谊的《过秦论》,以此来评论秦朝的兴亡之故。

《过秦论》分上下篇,司马迁所引为下篇。今本《史记·秦始皇本纪》后论所引,下篇在前,上篇在后,上篇乃后人以己意所补。[41]这里,我们以上、下篇为序略做评析。《过秦论》上篇,叙述了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职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逐渐强盛起来。自孝公至庄襄王,秦国处于平稳发展时期,“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指出了秦国由弱而强的过程。到了秦始皇时期,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企图建立“子孙帝王万世之业”,指出了秦始皇面对成功而不可一世,以致政策失误,故始皇既没而天下大乱。其政策失误主要在于“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这种情况,秦二世非但没有革除,反而不断加剧,以致“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这就是为什么陈涉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的缘故。《过秦论》下篇指出,秦朝在二世之后,“子婴立,遂不悟”,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加深,“向使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但情况恰恰不是如此。总的看来,“秦王(按:指秦始皇——引者)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贾谊在《过秦论》中最后写道:“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秦汉之际的历史变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大的社会剧变之一,贾谊《过秦论》的总结可以说是经典性的论断。它不仅从历史上考察了秦朝兴起、衰亡的过程和原因,而且从理论上反复说明了“攻守之势异”,则“取之”之术与“守之”之术亦当有异。这个具有哲理性的历史经验,是汉初许多有识之士所关注的。《过秦论》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在于它对如此重大的历史变动做了合乎于理性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