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史学界逐步展开了关于历史学领域的理论问题的讨论。这个讨论,是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开始而不断扩大范围的。到了80年代中后期,关于理论问题的讨论走向**,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理论热”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一个参与者,总是伴随着困惑、**、思索等。其间,或是在他人的启发下,或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所得,我以为关于上述讨论,有三个问题是应当受到重视的。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学的理论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或指导原则,是否可以代替历史学领域的一切理论。换言之,在历史唯物主义以外,历史学是否还应当具有另外一些理论问题,如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各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的理论问题一样。今天看来,这是十分明了的,即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完全代替或包含历史学的全部理论,历史学除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还有广阔的理论空间。
但是,如果我们回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史学,在当时,是很难回答上述问题的。正如白寿彝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所说的那样:
在50年代,天,提起史学概论来,都认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写这么一本书;同时也认为,在高等学校历史系应该开设这门课程。至于这本书应该怎么写,这门课程应该讲些什么,大家一时想不出办法来。一年一年过去了,对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认真讨论过。后来,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开了这门课程,主要讲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但我并不认为这种讲法是对的。因为我觉得,如果只讲历史唯物主义,这门课就应该叫历史唯物主义,不应该叫史学概论。我为这个课程内容问题,多年来一直感到不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