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史纲(第四卷)

第一节 史学多途发展的面貌

字体:16+-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的总的特点,是史学的多途发展。其具体的表现是史风大盛,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而种类繁多。这是秦汉时期的史学所不能比拟的。

史风之盛和史家辈出,一方面是这时期各个皇朝对修史的重视,史官制度有相应的发展,造就了众多的史家;另一方面是这时期历史的急剧变动,使私家撰史蔚为风气,自也涌现出一批“在野”的史家。《隋书·经籍志》史部后序说:“尸素之俦,盱衡延阁之上,立言之士,挥翰蓬茨之下。”[1]可见,在史官任非其才时,这种“在野”史家的地位就更为突出了。

刘知幾《史通·史官建置》篇在讲到魏晋南朝史官建置时说:“其有才堪撰述,学综文史,虽居他官,或兼领著作。亦有虽为秘书监,而仍领著作郎者。”当时的大著作、佐著作郎或著作佐郎,都是“专掌史任”的。他举出曹魏、西晋的华峤、陈寿、陆机、束晳,东晋的王隐、虞预、干宝、孙盛,南朝宋的徐爰、苏宝生,南朝梁的沈约、裴子野等,都是“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选也”。齐、梁、陈三朝又设修史学士,刘陟、谢昊、顾野王、许善心等,都任此职。刘知幾以魏晋南朝为考察的主线索,但也论到三国时蜀、吴二国及十六国的史官建置。他论北朝及隋史官,于北魏提到崔浩、高闾;于北齐、北周、隋则谓“如魏收之擅名河朔,柳虬之独步关右,王劭、魏澹展效于开皇之朝,诸葛颖、刘炫宣功于大业之世,亦各一时也”[2]。这只是举其大概,实际情况尚不止于此。至于私家撰史而成绩突出者,如魏之鱼豢、西晋之王铨、南朝齐之臧荣绪、南朝梁之吴均、北魏之崔鸿等皆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数量的剧增和种类的繁多,可以从《隋书·经籍志》同《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史书的比较中得其大体。《汉书·艺文志》撰成于1世纪末,它以史书附于《春秋》家之后,凡12种,552篇。《隋书·经籍志》撰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上距班固去世之年(92)凡564年。其中,前120余年是为东汉,后60余年是为隋与唐初,中间370年左右是为魏晋南北朝。《隋书·经籍志》以四部分类,其史部后序称:“班固以《史记》附《春秋》,今开其事类,凡十三种,别为史部。”它继承了前人的四部分类法,而在对史书的内容区分上又比阮孝绪《七录》不仅多出一种,而且更加严谨。这13种史书是: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总共817部,13264卷;通计亡书,合874部,16558卷[3]。这些书,除极少数是东汉、隋朝的史家所撰外,绝大部分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们约占《隋书·经籍志》所录四部书种数的五分之一弱,卷数的三分之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