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趋势,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历史形势的驱动下发生、发展的,因而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
这突出地表现在史家们对边疆史地和外国史地的研究方面。鸦片战争前,龚自珍曾著《西域置行省议》一文,反映了他对边疆事务的重视和远见。鸦片战争后,研究边疆史地的人多了起来,其中以张穆、何秋涛、姚莹最为知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带有民族危机的时代紧迫感。
张穆(1805—1849年)的代表性著作是《蒙古游牧记》16卷。他以10年之功撰成前12卷,“末四卷尚未排比”他就去世了,后经何秋涛以10年之功补辑而成,并校阅了全书,于咸丰九年(1859年)刊刻行世。《蒙古游牧记》以方域为骨骼,以史事为血肉,记述了内外蒙古自古代迄于道光年间的地理沿革和重大史事。作者自序说:“今之所述,因其部落而分纪之。首叙封爵、功勋,尊宠命也;继陈山川、城堡,志形胜也;终言会盟、贡道,贵朝宗也。详于四至、八到以及前代建置,所以缀古通今,稽史籍,明边防,成一家之言也。”书中详载土尔扈特部“走俄罗斯,屯牧额济勒河”,而在顺治、康熙年间“表贡不绝”,并最终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渥巴锡时“挈全部三万余户内附”的动人史实,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对世人也有极大的启示。祁寯藻在为此书写的序中,论述了蒙古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和本书的价值,反映了此书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何秋涛(1824—1862年)的边疆史地研究着眼于中俄边界,曾撰《北徼汇编》6卷。咸丰八年(1858年),他在此书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增益为80卷,并奉旨“缮写清本”进呈,于次年由军机处呈递,咸丰赐名《朔方备乘》。这书的重要价值,是它考察了东北、西北等地的边疆沿革、攻守形势和中俄关系的历史。书中的《北徼界碑考》、《北徼条例考》、《北徼喀伦考》、《俄罗斯馆考》、《俄罗斯学考》、《雅克萨城考》、《尼布楚城考》、《库页附近诸岛考》等篇,以丰富的史实,详明的考据,阐述了中俄边界的历史和现状。作者对于自己的这些撰述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边防之事,有备无患”,“哈萨克之外,惟俄罗斯为强国,然则边防所重,盖可知矣夫”,“西北塞防,乃国家根本”[43]。这样的认识贯穿于全书之中,反映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和爱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