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表述要达到美的要求,一是要明确这个要求的标准,二是要了解史家是怎样朝着这些要求去努力的。前者上文已经阐述,这里来阐述后者:闳中肆外和史笔飞动。闳中肆外,是关于史家对史事的积累与抒发的关系;史笔飞动,是关于史家对史事的“体验”与“重塑”的关系。
章学诚在评价明人归有光时写道:
然归氏之文,气体清矣,而按其中之所得,则亦不可强索。故余尝书识其后,以为先生所以砥柱中流者,特以文从字顺,不汩没于流俗,而于古人所谓闳中肆外,言以声其心之所得,则未之闻尔。然亦不得不称为彼时之豪杰矣。[82]
这里,章学诚肯定了归有光在文章上的“文从字顺,不汩没于流俗”的朴实文风;但指出了他对古人提出的闳中肆外的作文境界并不了解。章学诚说的“古人”,是指唐代韩愈。韩愈作《进学解》,有“闳其中而肆其外”[83]之说,讲的是作文要求:内容充实、丰富,而文笔发挥尽致。章学诚在《文理》中发展了韩愈的这一思想,全篇阐说闳中肆外在各方面的要求,于文于史,都可以参考。
章学诚说:“言以声其心之所得。”这句话是抓住了闳中肆外的本质的。换句话说,只有心有所得,方可言之于声。他批评有些人学习司马迁的《史记》,只学其皮毛,“而于古人深际,未之有见”。由于自己心中无所得,这样学习的结果,“遂不免于浮滑,而开后人以描摩浅陋之习”。《史记》写人物,写战争,写场面,都写得好,一个重要原因,是司马迁熟悉历史人物,也有战争知识,对所写的一些历史场面作过深入的研究。这就是所谓“心之所得”。关于这一点,从“太史公曰”和《太史公自序》里可以看得很清楚。章学诚说的要见到“古人深际”,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