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近三十年史学演讲录(第十卷)

一、中国史学的遗产

字体:16+-

把“史学遗产”从历史遗产中分离出来,并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问题和理论问题加以研究,是白寿彝先生开其先河的。这里说的史学遗产,是指历史流传下来的前人在史学活动中的创造和积累。

白寿彝先生在1962年写了一篇长文《谈史学遗产》,后来收入《学步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在这篇文章中,他从理论上阐述了研究史学遗产的重要性及研究的方法。他从七个方面归纳了史学遗产中的主要成就,称之为七个“花圃”,这就是:史学基本观点的遗产(历史观、历史观点在史学中的地位、史学工作的作用),史料学遗产,历史编纂学遗产,历史文学遗产,重大历史问题研究成果的遗产,有代表性的史学家和史学著作,历史启蒙书的遗产。大家知道,自从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以后,中国古代史学始终处于被批判甚至被否定的位置,白寿彝先生提出要总结史学遗产,并把这些遗产比喻为“花圃”,在当时不仅要有学术上的见解,还要有理论上的勇气。

20世纪80年代,白寿彝先生又写出了五篇关于史学遗产的文章,其中一篇谈历史观点,一篇谈历史编纂,一篇谈历史文学,两篇谈历史文献。这五篇文章谈了四个专题:历史观点、历史文献、历史编纂、历史文学(历史著作之文字表述的艺术性)。这四个专题比原先所讲的七个“花圃”更集中了,也更提升了一步,同时也可以相互比照着理解。[2]

以上是白寿彝先生关于史学遗产的主要见解。他的这些见解发表后,对推动史学界研究史学遗产,研究中国史学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指导作用。最近,我已经同北京出版社商定好,把白寿彝先生的这几篇文章汇集起来,收入“大家小书”第三辑,书名叫作《史学遗产六讲》,同时附上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史记新论》。这书可望在2004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