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为什么会成为争论的中心?是不是因为它早,属于早期著作?不完全是。梅林在1902年编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遗著》中,收集了马克思、恩格斯19世纪40年代的著作,并第一次公布了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博士论文完成于1841年,早于《手稿》。另外,在1927年第一次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于1843年,也早于《手稿》。
是不是因为它不成熟?也不完全是。《手稿》是马克思基本上完成两个转变之后的著作。其中虽然包含一些不成熟的东西,但也包含许多重要思想。同1844年以前相比,马克思的思想是朝唯物史观前进,而不是后退。
《手稿》之所以成为争论的中心,除了客观原因外,还在于《手稿》的理论特色本身。《手稿》以异化劳动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因而它的主题和对主题的哲学论证之间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矛盾,从而给从各种不同观点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手稿》是比较集中,比较系统地阐述关于异化和人的问题的著作。但是《手稿》的主题,并不是关于这两个问题的抽象思辨,而是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人类解放道路的论述。如果说,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力图揭示的是“国家之谜”,解决使他感到苦恼的关于市民社会同国家的关系问题,那在1844年的《手稿》中,则是转向解剖市民社会,试图从经济中,从私有制本身及其积极扬弃中,寻求无产阶级处于非人地位的原因和解放的途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解决“历史之谜”。
马克思在《手稿》中是很重视这个主题的。他当时虽然是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供的前提出发,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但他“超出国民经济学的水平”,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这实际上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使命问题。第二,希望通过提高工资来改善工人阶级状况,或者像蒲鲁东主张的把工资平等看作革命目标的改良主义,究竟犯了什么错误?这实际上是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和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问题。所以,《手稿》研究的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无产者和资产者两大阶级的对抗。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是资本和劳动,即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而且是“敌对性的相互对立”的论述,关于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有害的、致命的分离的论述,关于无论资本主义生产处于衰落或繁荣时期,工人都不可能摆脱贫困的论述,以及关于异化劳动的诸种规定,都着力于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者和有产者的对抗,揭示无产阶级的处境和地位。正是无产阶级是马克思当时倾注全部注意力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