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聚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从骨干到名师

在携手中共同成长

字体:16+-

梁燕京

记得第一次走进工作室,刘老师就明确地提出:真正的名师应该是富有深刻内涵的出色的教师;是具有高尚师德和精湛业务的教师;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求真务实、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的教师;是乐于奉献和具有强烈使命感的教师。这段对“名师”的诠释,寄托着刘老师和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始终引导着我们、陪伴着我们,并时时激励着我们。短短的几年中,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城区、不同园所的老师们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紧张而有意义的下午和黄昏。尽管我们大多是上午带完班然后急匆匆地赶到工作室,或是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到这里,但是每一个人都不愿意失去任何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因为,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在与刘老师的每一次交流中,刘老师都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名师的含义,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名师的真正内涵。回顾这几年走过的工作室之路,虽然有汗水,有泪水,但更多的却是收获和感悟。

一、真实地面对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当我第一次聆听刘老师对于名师的讲解与描述时,我意识到这也许会是我今后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需要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因为现在的自己真是相差甚远。那么,现在的我究竟应该从何做起呢?当我们在刘老师的引导下,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抱着真实的态度来分析和评价自己和同伴在活动中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时,我感觉到一种求真务实的研究氛围在我们的工作室里悄然建立起来,使我在不断质疑同伴和被同伴质疑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正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越来越敢于真实地面对自己。

以前,我在孩子们的活动中关注点很多。活动内容是否新颖?活动形式是否多样?是否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然而,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以及他们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却没有很好地进入我的视线。另外,对于活动的价值判断也大多是主观想象,缺乏对幼儿以及对活动本身科学的观察与分析。直到在刘老师的引领下运用“作品取样系统”开展了专题研究,才使我真正将目光投向了“孩子”,使自己的关注点转向了:孩子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是什么?他们的现有水平如何?孩子们还需要怎样的支持与帮助?直到这时,我才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孩子。记得在尝试运用“作品取样系统”对幼儿进行观察和评价时,我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客观地记录幼儿的表现,总是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断;对幼儿的现有水平无法做出客观的判断;对于表现性指标与幼儿实际表现不能很好地对应起来;对于幼儿的实际需要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等。刘老师通过亲自到我们每一位工作室成员的幼儿园看实践,手把手地带领我们分析和诊断每一个人的优势与不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下一步应该怎样去调整等。这使我看到了许多自己过去根本看不清、认不准的问题,使我总是浮在表面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让我实实在在地感悟到教育是需要我们抛开一切功利的东西静下心来去潜心研究的,是具有一定规律和依据的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