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科学生死观
死是每个老年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能否正视并正确对待死亡,将影响到整个老年期的生活。老年人不仅要正视死亡,而且更应该把死亡与自己的生命融合起来,珍惜时间、丰富生活、爱惜生命。人在晚年保持、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保持自己的人格完整,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体面,完满走完自己生命的最后历程,这样才体现出生命的全部意义。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论老年》中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终点,而老年却没有。只要你能尽应尽的职责,蔑视死亡,老年是可以很好度过的。”
死亡观是人格的集中体现。人都要死,但许多人又想逃避死。在古代中国人就忌讳“死”字,在不同场合谈论不同方式的死,居然有上百个带有美化性质的死亡别称。可见,人们由对死亡的恐惧、顾虑,而将与死亡相关的许多事都视为个人的隐私,用禁忌、回避和死亡后丧礼的张扬,将死亡的神秘感压抑在心灵深处。如果对死亡的清醒意识,会让人恐惧是一种不幸。那么,由于能够预知死亡,能使人有意识地迎接死亡对人生的挑战,就又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差异之一。这是人类的一大幸事。莱狄斯劳思·鲍洛斯在《最终决断的假设》中,把死形容为人生中最高也是最有个性的行为,把人完成死的行为看成比他一生中所得到的最大成就更具有重要价值的行为。在死的过程中,人对自己最终命运的决断表现了他一生的人格。他认为,人是受到活着时的人的意志力、认识能力或者是爱的力量的本质的制约。与这制约相反,人在死亡的瞬间开始获得了对自身的完全的支配能力,完全实现了自己的意志力、认识能力及爱的力量。通过这种“最终决断”,人决定了自身的永恒的命运。由这个解释,死的意义是包括了作为人最初的全部人格的行为、意识,自己与神的会合,为实现自我决定的最高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