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1917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高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五四”文学革命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向封建旧文学展开了猛烈进攻,中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一个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到来了。
最早发生变化的是诗歌创作。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批白话诗,胡适的《尝试集》是“五四”运动时期第一部白话诗集。汪静之、冯雪峰等组成了“湖畔诗社”,他们多写情诗,显示出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主义的勇气和**。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主将郭沫若。他的诗集《女神》,表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诗风雄浑豪放,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其中的《炉中煤》,是著名的借物言志的爱国诗篇。这一时期提倡并写作浪漫主义诗歌的,还有成仿吾、蒋光慈、冯至等人。20年代后期,“新月派”崛起,试图使不加节制的自由体诗格律化。新格律体诗的代表人物是闻一多。他有诗集《红烛》《死水》;收在《死水》中的诗篇《发现》《一句话》等,喷发出火热的爱国**,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徐志摩、朱湘也是“新月派”中很有成就的诗人。
这一时期还有象征派的兴起。代表人物李金发,以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为模式,喜欢捕捉朦胧的境界,追求诗歌音乐和形式的美,语言趋向欧化。同样受象征主义诗风影响的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以早年诗作《雨巷》著名,其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跳出了个人的狭隘圈子,致力于对个人和民族的坚贞气节的追求,是思想性较强的一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