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2版)

一、情感态度目标——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字体:16+-

1.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好奇心是幼儿认识事物的原动力、内驱力。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总是力图了解本身以及本身所处的外部世界,渴望使他心中的种种疑难问题豁然冰释。[1]

幼儿天生具有与科学家一样强烈的好奇心。幼儿总是有无数的惊奇和疑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们从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进而产生了对周围物质世界的探索过程。爱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对陌生的事物和现象幼儿都会产生尝试一下或摆弄一番的愿望。在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对物体的触摸与操作,在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起他们自己有关物质世界的认识,并在今后不断地对客观物体的探索中补充、修正、达到完善。好奇心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内驱力,对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方面你的最有价值的财富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2]。

还需要强调的是:自己动手操作是幼儿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支持和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究事物。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得不到的。”“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人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必须和客观世界直接接触。

幼儿的思维活动和动作更是密不可分。幼儿正是借助于自己直接的操作,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进行思维和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操作活动中,幼儿的身体动作和脑的认识活动密不可分。皮亚杰也曾向我们提示过,每个人必须建立他自己的认知结构,别人不能告诉儿童怎么样去建构,这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