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阶段学习的非强制性,幼儿对学习任务的意识较差,不能像学龄儿童那样自觉地从事科学活动去完成教师要求他们探索和学习的科学问题和内容。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是由他们自身的好奇心和兴趣直接驱动的。直接兴趣性是幼儿探究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幼儿在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驱使下,对于周围世界中任何新颖、陌生、有趣、不协调、神秘或难以理解的事物都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和周围世界相互作用。当幼儿偶然听见自己说话的回声时,出于惊奇,他重复发出声声“怪叫”以验证自己的发现;幼儿不满足于玩不倒翁的游戏,总想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使它不倒等。孩子这些出于直接兴趣的探索,正是幼儿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幼儿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自己没有需求的事物不会进行积极的学习和探究。
兴趣的发生是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的。人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对什么样的对象发生兴趣。需要和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兴趣与要求(即需求)是人类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幼儿的认识活动更是受到需求和兴趣的直接影响与控制,需求和兴趣是使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幼儿对教师组织的科学活动不感兴趣,不按教师的要求做,而是去探索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的东西。
例如,教师准备了三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水、白醋和酒精,并在每一个杯子里放了一个鸡蛋,想让幼儿观察,发现醋对鸡蛋的腐蚀,进而引申到保护牙齿。面对这些材料,一些幼儿却对这三杯**的颜色发生了兴趣。他们注意到水与另外两杯**比,显得有点黄。于是他们讨论起了水是不是脏的,很多孩子参与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