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欣赏

三、台湾电影

字体:16+-

一直以来,台湾电影都有着优秀的人文写实主义传统,台湾的电影一直着力于强调导演的风格的个性化,并且注重台湾特有的历史,并崇尚以电影作为宣传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故事片到60年代的“健康写实主义”再到80年代初的台湾“新电影”,这一传统一直在延展。

(一)台湾电影的发展

1.健康写实期

20世纪60年代,即台湾人电影所谓的“健康写实期”。台湾第一代导演李行首次将琼瑶小说搬上银幕,于1965年拍成《婉君表妹》及《哑女情深》,开拓了国语片的广阔空间,也开启了琼瑶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序幕,琼瑶的其他小说也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如《烟雨蒙蒙》、《窗外》等。1968年,台湾电影制作量世界排名第二,其中国语片116部,台语片113部,这一年,台湾影片勇居香港票房三甲,琼瑶电影、新派武侠片等先后丰富了台湾电影类型,台湾电影进入黄金时代。

2.新浪潮

“台湾新浪潮”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此时,国外留学的电影人纷纷回到台湾,本土新生代导演也日趋成熟。风靡一时的台湾“新电影运动”给当时的台湾影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对台湾电影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

这个时期中有《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冬冬的假日》、《青梅竹马》、《稻草人》、《悲情城市》等数十部直面现实的作品。这些作品追溯血缘乡情,认同祖国统一,揭示民众痛苦,鞭挞殖民意识,审视商业氛围,抨击社会现状,传达民众意愿,对台湾电影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台湾电影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岛内各类媒体迅速增加,电影业却持续萎缩。1987年,台湾电影从黄金时期平均年产120部左右锐减至85部。

3.破禁时代及“第二次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