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外学前教育史

第三节 中国古代社会学前教育

字体:16+-

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但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也曾出现过专门接纳幼儿的社会机构。特别是汉唐以来,当时所谓蒙学机构实为兼容学龄和学前儿童的教育机构。

一、学前儿童社会机构

(一)宫廷学前儿童教育机构:孺子室与宫邸学

1.孺子室

西周统治者不仅重视孕妇胎教,而且也十分注重宫廷婴幼儿教育。为了把太子和世子教育和培养成为皇室的继承人,西周统治者于公元前11世纪,在王宫内和各诸侯国的宫廷内,创设了“孺子室”,即为太子和世子设立的早期教养机构。许慎《说文解字》云:“孺,乳子也,一曰输也。输,尚小也。”《礼记·内则》云:“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孺子室”专收太子、世子,其出生三日后送入此室,相当于宫廷内的育婴院。对教养员、保育员的要求清楚,职责分明。当时教养、保育人员分为四种,即教师、慈母、保母和奶妈,被称为“孺子室”的“四贤”,其职责在上文已提及。由此,有学者认为西周王宫及其各诸侯国宫廷中所设“孺子室”为“学前教育机构的雏形”[5]。即“孺子室”是实施保教工作的专门场所,而“三母”或“四贤”是分工明细的保教人员,从《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其相应的保教内容,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养工作状态。

2.宫邸(邸第)学

邓太后,名邓绥(81—121年),为汉和帝皇后。邓太后自幼随兄破蒙于家塾,“六岁能史书”。15岁受选入宫,被立为贵人,师事班昭,深研经史,兼通天文历算。22岁被立为皇后。25岁和帝病逝后,临朝摄政,倡扬儒学,发展教育,尤重宫廷贵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