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上、下)

三、中国化浪潮中的现代国学教育:以辅仁大学为例

字体:16+-

辅仁大学是近代中国西方天主教会在华创办的三所教会大学之一。它的创办虽然较1902年在上海创办的震旦大学和1921年在天津创办的天津工商学院要晚,但是,由于它自创办后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学者前来执教,并培养了大批有影响的现代人才,而实际成为近代中国天主教会大学的龙首。辅仁大学虽然是罗马教廷在中国兴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但是,在中国化浪潮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爱国的国学大师陈垣先生的主持和领导下,辅仁大学并没有成为一所传播天主教文化的大学,而成了享誉国内外的中国文化教育与研究的重镇。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我国现代史上享誉世界的著名历史学家。他不仅在中国史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著述等身,为后学所景仰,而且,他教书育人,名满天下。[1]正如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所说:

援庵先生从事教育工作七十余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旧社会教育事业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一直把教育祖国后一代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他在教学上严肃认真,循循善诱,善于启迪学生以治学门径,鼓励他们在扎实的根底上用功夫。他任辅仁大学校长二十五年,从未中断课堂教学工作。新中国建立以后,他更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认为,办好高师是培养教育工作者和发展全国各级教育的重要环节。他年事日高,但还每年写文章鼓励新生树立雄心大志,为教育事业献身,有时还到历史系听课,还给历史系学生讲治学经验。数十年来,他教育过的学生遍于国内各地,其中不少人已成为专家和教育学骨干。[2]

(一)辅仁大学的创办与陈垣的辅仁因缘

辅仁大学的前身是英敛之、马相伯在北京香山创立的辅仁社。英敛之是《大公报》的创办人之一,也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天主教爱国民主革命家,他揭露慈禧太后暴政、袁世凯卖国、斥责清政府杀害徐锡麟和秋瑾等文章名震海内外。马相伯是热心教育事业的饱学之士,曾变卖家产办学。1902年,马相伯接受了蔡元培等人的建议,在上海创办天主教背景的大学,定名为震旦,寓意“中华曙光”。1903年2月28日震旦学院正式成立。耶稣会让出徐家汇天文台,为震旦提供食宿处,并派出一些传教士担任教师。1903年3月开始上课,有学生20人,马相伯任院长。1904年到震旦求学的青年学子快速增长,马相伯求助耶稣会帮助扩建和发展这所刚刚起步的新学院。从安徽调来的耶稣会传教士F.佩林成为教学研究负责人,他给学院筹集了许多教学设备,用以将中国经典著作译为西方语言,将西语教材译成中文。但是,马相伯创办震旦大学的初衷是培养精通中外学术的爱国人才,而耶稣会的代表希望主要采用西式教育,培养天主教传教人才。1905年,马相伯与耶稣教会之间就课程设置和校务管理发生了冲突,同年8月,马相伯离开震旦,另创复旦公学,这也就是后来的复旦大学。辛亥革命前,马相伯到北京,与英敛之在北京香山创办辅仁社,专门招收天主教教徒的子弟学习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