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觉世之道:王阳明良知学的形成

一、可确定年代

字体:16+-

1.《从海日公授徒资圣寺登杏花楼赋》[4][成化十七年之前]

东风日日杏花开,春雪多情故换胎。素质翻疑同苦李,淡妆新解学寒梅。心成铁石还谁赋,冻合青枝亦任猜。迷却晚来沽酒处,午桥真讶灞桥回。

此诗是阳明早年从其父王华出外教书,寓居海盐时所作[5],由于《年谱》说阳明早年皆居住在越,此说法值得商榷,如《德清县志》记云:“锦香亭,在大麻村向阳里。明王守仁读书处,其父华尝馆于此,后人筑亭其上。”[6]这说明阳明早年亦曾跟随其父馆于各地。而王华中成化十七年进士,故阳明要从其父授徒资圣寺,势必要在十七年之前才是,故此诗暂定作于成化十七年之前。另外,阳明另有一佚诗《寓资圣僧房》[7],诗中有云:“一年几度频留此,他日重来是故乡。”可见阳明对于此地是再熟悉不过的。

2.《程文一: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8][弘治十一年]

薄于自奉而厚于养民,圣君能然也。夫宫室者,家之所以自奉而卑之;沟洫者,国之所以养民而力尽焉。则圣君之丰俭,各适其宜矣!尚何罅隙之可议哉?昔吾夫子称大禹之意,若曰当禹之时,九河攸同,四隩既宅矣!富有天下者,岂不能侈其宫室以自安乎?禹则曰:“宫室所以蔽风雨、适起居,崇高无益也。况乎竭民之财力以自奉,吾何忍耶?”于是乎狭者仍其隘,下者因其卑,而高堂广厦之弗作;朴者循其质,敝者葺其颓,而茅茨土阶之如旧。岌岌然犹下民昏垫之时,而未尝少有自侈之念也。其俭于自奉也如此。然于国之所以养民之务,则又未尝不尽力焉!夫当其时,烝民乃粒,万邦作乂矣!贵为天子者,谁复能尽心沟洫而无倦乎?禹则曰:“沟洫所以正疆界、备旱潦,民食攸资也。则虽竭吾之财力以从事,庸何恤耶?”于是乎濬其所未深,疏其所未道,而于井间之沟,殚智虑以治之;辟其所未广,决其所既壅,而于井间之洫,尽心力以为之。遑遑然犹黎民阻饥之时,而未尝少有自怠之意也。其厚于养民也又如此。噫!己所当俭也而俭之,民所当丰也而丰之,然则果何从而议其罅隙乎?抑又论之,禹之所以能俭于自奉而勤于民事者,由其能有天下而不与也。向使其子孙而能世守其家法焉,则夏虽至今存可也。奈何一再传而遂有荒堕厥绪,以及于危亡者。呜呼!自古天下国家,未有不由其祖宗勤俭而兴,亦未有不由其子孙奢纵而废者,然而覆辙相循,而世主往往莫之悟,何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