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阿丝雅来了。赖希已离开。我们去买布料,之前去国家银行换钱。在房里时,我就对阿丝雅说起了前一天的坏心情。这天早晨心情极好。布料很贵。返回途中,我们碰见有人在拍电影。阿丝雅对我说,这得描述一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马上头脑不清,跟着跑上几个小时,然后稀里糊涂地去单位,也说不清自己去了哪儿。我觉得,这是很可能的,看看此地开会的情形便知。为了最终开成一次会,必须反复筹备多次。没有哪件事会像预设或预期地那样发生——这是描述生活之错综复杂的陈词滥调,这一点在此地的每一桩事情上都体现得那么强烈、那么牢不可破。因此,俄罗斯人的宿命论就很容易理解了。当文明的考量逐渐贯彻到集体生活中时,这在最初只会使个体的生存变得复杂。人们在一间只有蜡烛的屋子里生活,比起在那些装了电灯而发电厂却常常出故障的地方要好。这里也有人对话语不闻不顾,对周遭的事物坦然地听之任之,比如说那些在大街上溜冰的孩子。在这里坐电车是轻率的行为。永远无法透过冰封的车窗看清自己身在何处。等你搞清楚了,下车的道儿又被挨挨挤挤的人群阻断了。因为必须从后门上车而从前门下车,所以就得挤过人群。而至于什么时候挤得过去,就要凭运气且不顾一切地拼体力了。与此相反,这里也有一些西欧所没有的便利:国营食品商店营业至晚上十一点,公寓大楼的门一直开到午夜甚至更晚。房客和二房客太多,不可能人手一把大门钥匙。——我发现,人们“歪歪扭扭”地走在马路上。这无疑是由于人行道太窄而行人太多的缘故。只有在那不勒斯才能看到和这里一样狭窄的人行道。这些人行道使莫斯科带了点儿小城镇的乡下气,或者说显得像个临时急就而成、并且在一夜之间地位荣升的大城市。——我们买了一块上好的褐色布料。随后,我去了卡梅涅娃学院,要他们给我一张去迈耶霍尔德剧院的证件,在那里也碰到了罗特。饭后,我在“赫尔岑之家”和赖希下象棋。柯刚带着记者走了过来。我设想写一本书,谈专制下的艺术:意大利法西斯政权下的艺术及俄罗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艺术。此外,我还谈到了谢尔巴尔特和埃米尔·路德维希的著作。赖希对此次访谈极度不满意,认为我做了多余的理论分析,从而使自己陷于遭受抨击的危险处境。到目前为止,此次访谈尚未发表(我于21日写此日记),其影响如何,拭目以待。——阿丝雅的状况不好。一个得了颈项强直症而发了疯的女病人被安置在阿丝雅隔壁的房间,早先在医院时阿丝雅就认识她。就在这天夜里,阿丝雅和其他妇女一起造反成功,那个女病人被弄走了。赖希带我去了迈耶霍尔德剧院,我在那里与范妮·叶洛维娅会了面。但是,由于卡梅涅娃学院和迈耶霍尔德的关系不好,学院之前没有给剧院打电话,我们也就没有拿到票。在我的旅馆稍做逗留之后,我们坐车去克拉斯尼-威罗塔看一部电影。潘斯基曾对我说过,这部电影将超越《战舰波将金号》的成功。没有座位了。我们买了下一场的票,随后去叶洛维娅的寓所喝茶,就在附近。这间屋子也与我至今所见到的其他所有房间一样光秃秃的。灰色的墙壁上挂着大幅的列宁像,他正在读《真理报》。一个窄窄的壁架上放着几本书,门边靠着窄墙放着两个行李篮,一面纵墙前摆着一张床,另一面前摆着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在这房里的逗留,就着一杯茶,配上一块面包,是这个晚上最美好的事情。因为,那部电影蹩脚透顶,叫人无法忍受,而且还放映得飞快,叫人既看不清楚又搞不明白。电影还没放完我们就离开了。坐着有轨电车回去的时候,感觉就像通货膨胀时期的一幕情景。我发现赖希还在我房里,他又在我这儿过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