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莫斯科日记

1月20日

字体:16+-

上午,我在自己房里写了较长时间的文章。赖希下午一点要去《百科全书》编辑部办事,于是,我就想趁此机会也去一下,倒不是为了去强行推销我写的“歌德”词条(对此,我已完全不抱希望),而是为了听从赖希的建议,同时也让自己在他的眼里显得不那么懒惰。否则,他也有可能将“歌德”词条的遭拒归咎于我自身之缺乏热忱。当我最终与有关的一位教授面对面坐下时,我忍不住要笑。他一听说我的名字马上就跳了起来,拿过我写的词条,还叫来一位秘书帮忙。他开始约我写巴洛克方面的文章,而我表示接受“歌德”词条是继续合作的前提。然后,我历数了已发表的文章,并按赖希的要求直言自己的能力。我正说着,赖希走了进来。不过,他离我远远地坐了下来,和另一名官员交谈了起来。我将在数日之后得到答复。随后,我在大厅里等赖希,不得不等了很长时间。我们一起离开时,他告诉我,他们正考虑委托瓦尔策尔来写“歌德”词条。我们去见潘斯基。真不敢相信,不过这也有可能,他才二十七岁,这是赖希后来告诉我的。活跃于革命时期的那一代人都渐渐老去,似乎国家形势的稳定也给他们自身的生活带来了一种通常只有到了老年才能获得的安宁,或者说泰然。潘斯基待人一点儿都不亲切,莫斯科人不该是这个样子的。他预先告诉了我下周一将要放映的几部电影,这些是我在完成《文学世界》向我约稿的那篇反对施密茨的文章前想看的。我们去吃了饭。饭后我回家,因为赖希想单独同阿丝雅谈谈。我后来去了一个小时,接着就去了巴塞基那里。晚上在银行经理马克西米利安·希克家的一大失望是没有晚餐。我中午几乎没吃什么东西,饿得饥肠辘辘。因此,好不容易等到上茶点的时候,我就狼吞虎咽地吃了不少糕点,一点儿也不觉得害臊。希克出身富裕之家,曾在慕尼黑、柏林和巴黎读过大学,还在俄罗斯卫队服过兵役。现在,他与妻子及一个孩子住在一间用门帘和隔板一隔为三的屋子里。他兴许是那些被此地人称为“曾经的人们”的一个很好的典型。这不仅是就其社会关系而言(在这一点上他还不完全是这样,因为他所拥有的地位肯定不是微不足道的)。成为“曾经”的是他那富于成果的创作时期。他曾在《未来》这样的期刊上发表过诗歌,也给一些如今早已销声匿迹的杂志写过文章。不过,他仍保留着当年的热情,他那小小的书房里有着一批虽不算庞大,却属精良的19世纪法、德著作的收藏。有些藏书非常珍贵,希克说起了它们的价钱,一听便知书商把它们当成了废纸。喝茶时,我试图从希克那里得到一些关于新时期俄罗斯文学的信息,却完全是白费劲。他按自己的理解一味谈论着布留索夫,其余几乎一概不提。我们谈话时,旁边始终坐着一位十分娇小的女子,看得出她是没有工作的。不过,她对书籍也不感兴趣,好在有巴塞基应酬她。希克希望我在德国能帮上他一些忙,为此,他送给我一大堆不值钱的、乏味的儿童书籍,我又不能全然拒绝。只有一本我倒是愿意拿走,尽管也没什么价值,却很漂亮。离开时,巴塞基答应带我去看一家妓女咖啡馆,以此引诱我兴高采烈地到了特韦尔斯卡娅大街。在咖啡馆里,我虽然没看到什么引人注目的东西,但好歹还吃了些冷盘鱼和一只螃蟹。巴塞基坐着一架大雪橇,把我带回了萨多瓦娅大街和特韦尔斯卡娅大街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