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在中国是一个界定模糊的概念,同时又是很难弃置的概念。严格说来,中国是文化集合体,汉族与中华民族,都是靠独树一帜的文化来凝聚和维系的。如果说文化是中国的灵魂,那么知识人便是传导灵魂于肌体的神经。从士子童生到新学师生,知识人扮演的角色都是文化载体,在将文化内化为主体意识的同时,使炎黄子孙代代相传,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中国得以聚合、延续、繁衍。古语云:国不可一日无君。其实中国历史上无君或名存实亡的时候不少,而国魂不灭,国体犹存,原因在于有一个由大大小小的士人组成的群体联结地方与中央,认同乡土与道统,维系传统与未来。就此而论,中国实在是不可一日无知(知识人)。
令海外中国学研究者大惑不解的问题之一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小传统千姿百态,根深蒂固,国家政权又相对简小,对社会控制也不严密的中国,何以能够经历分合治乱的循环往复而凝聚愈紧,久不衰竭。而世界历史上单靠强权控制社会的大帝国,生命力鲜有持久者。纵览世纪之交的中国知识人对于国家、民族、政府、地域的见解及其合群结社活动,可以悟出几分道理。近代人认为,亡国并不可怕,只要知识者的人心不死,国魂尚存,终有复苏振兴的一日。哀莫大于心死,国殇即是知识人心死的祭日,那时中国文化将变成化石。中国知识人的使命的确任重道远,特别是在时代纪元新旧交替之际,他们如何在自我脱胎换骨的同时令民族重现生机,其心路历程值得深入探索。
然而,由于界定的含混,泛泛而论,未免失之空洞。中国近代新知识群主要由留学生、国内学堂学生以及接受西学的开明士绅三部分人组成,我的上一部习作即以晚清国内学堂学生为对象,这一部则以世纪之交的留日学生与新学之士为主,围绕他们的结社活动来探测其群体意识的形成及其如何活化国魂,维系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