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与意识形态:从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的生成

后记

字体:16+-

我在阅读先秦两汉典籍时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或疑惑,例如,诗在周人的文化与政治生活中究竟有怎样的地位?从西周至汉代,诗歌的功能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儒家思想是怎样吸收和改造西周的官方文化的?儒学究竟为什么会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汉儒对《诗经》的阐释路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正变”之说是否真的如“古史辨”派所言纯然是汉儒的臆说?几年来我也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只是一直未能将自己的想法系统整理,更不用说形诸文字了。

2002年我有机会到韩国高丽大学任教一年,课余尚有不少闲暇时间,且高丽大学的大学院图书馆藏有大量中国古籍,于是利用这个机会我将多年来的思考进行了系统整理,又阅读或重读了许多文献,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渐渐完成了本书“上篇”的文字。回国后不久恰逢“非典”肆虐,整天足不出户,又有大量时间可资利用,于是埋头半年,又完成了“中篇”“下篇”的文字。

对于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究竟应该采用怎样的阐释路向,也是我一直思考并不断探寻的问题,近年来总算是有了一些心得。在“导论”中我对这种心得进行了系统阐述,而在各章节中都力求使其得到贯彻。这种暂可以称为“文化诗学”的阐释思路并不是我个人的独创,我们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如童庆炳教授、王一川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方法论的探讨和尝试,都有很多创获,我本人不过是借助师友们的智慧对一个特殊问题进行实验而已。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哲出版事业部主任张凤珠女士,承蒙她的支持与惠顾,这本小书才能够如此之快地面世。张女士及其同事们对事业的强烈责任感以及对文化学术的高度重视令人感佩,他们的热情更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