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字麦克卢汉

何道宽第二版序

字体:16+-

这篇小序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推出《数字麦克卢汉》的中译本第二版?全文分七个部分:(1)莱文森的节日;(2)十三年前为什么选中他?(3)麦克卢汉研究的第一次飞跃;(4)莱文森的学术年谱;(5)莱文森的学术地位;(6)让《数字麦克卢汉》传诸后世;(7)主要修订。

一、莱文森的节日

2014年春是莱文森的中国节日,三件事同时发生,既是巧合,也是必然,是为喜庆。它们是:央视的莱文森访谈播出,《数字麦克卢汉》中译本第二版发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新媒介》第二版的中译本面世(复旦大学出版社)。

莱文森的学术“明星”地位在2011年麦克卢汉诞辰纪念活动中已然彰显,世界各地的庆祝活动,或有他亲临讲演,亦有他或隐或现的身影,因为他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

他进入《影响传播学发展的西方学人》(戴元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我评述他的文章收录其中,题为《莱文森: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立体型的多面手》,共三万字。我用“十三幅画像”评述他的学术成就:(1)立体型的知识分子;(2)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3)“思想无羁”的哲学家;(4)“信息-技术-媒介-知识一体化”的媒介理论家;(5)真景、幻景与太空;(6)神奇手机的哲学观照;(7)当代媒介三分说;(8)媒介环境学第三代学术明星;(9)独特的媒介理论;(10)科幻奇兵;(11)批判“基因”解谜;(12)中国情缘;(13)莱文森研究。

二、十三年前为什么选中他?

1997年,教育部正式承认传播学的学科地位,将其与新闻学并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得以确立。

受此鼓舞,我有意识完成人生重大的学术转向:从英语语言文学转向传播学,策划传播学译丛,加紧译介麦克卢汉及其“思想圈子”(当时还没有认识到以他为首的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经典和名著。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