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一、西人东来

字体:16+-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但是指国家一级的学校。近代意义的国学,其概念在清末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几度引起争论,终因界定含糊,分歧太大,无法统一。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是:相对于新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指中学。引申而言,即中国传统学术。不过,近代国学并非传统学术的简单延续,而是中国学术在近代西学影响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形态。要理解这一点,从定义出发徒劳无功,唯一的要诀是沈曾植所谓以俱舍宗解俱舍学之法,即从学术史的变化发展找出国学的时空位置,进而把握其内涵。

目前所知最早使用国学一词者有三。其一,1902年秋,梁启超在日本谋创《国学报》,曾和黄遵宪函商,希望由他俩人加上马鸣分任其事。黄遵宪则建议撰写《国学史》。[1]

其二,1902年吴汝纶赴日本考察教育,曾经担任《时务报》东文翻译、出版过号称世界上最早的《支那文学史》的古城贞吉明确劝其“勿废经史百家之学,欧西诸学堂必以国学为中坚”。[2]在稍后答复京师大学堂同仁委托调查事项的函件中,吴汝纶明确表示:

柳溪兄所示二条:日本与吾国,国势、政体、民情皆有异同,比较之法,不可不讲。日本汉学,近已渐废,吾国不可自废国学。华学与西学有不能并在一学者,今开办之始,不能遽臻妥叶。日本现行学制,太氐西国公学,而尤以德国为依归。鄙心所疑者在中学,科目太多,时刻太少,程度太浅,余则似无可议[3]。

其三,据说1900年王均卿、沈知方、刘师培、宋雪琴等人在上海创立国学扶轮社。后一事时间上尚有可疑,因为国学扶轮社的出版活动,可查证的多在1905年以后。[4]倒是出版《三十三年落花梦》的国学社,至少1903年已经成立。

尽管仍难据以断定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出现的最早时间,但似可做如下判断:1.较普遍使用近代意义的“国学”,是20世纪初的事。2.其语义的转变,直接受明治维新后日本学术趋向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