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基本思路是从分析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人的心态及其在文化学术上的呈现入手,进而探寻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发生和演变的主体依据。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我深感古代士人主体意识之强烈,并为他们那种积极建构社会和个体人格乌托邦的执着精神所打动。我因此而深信,只有深入把握士人心态和士人文化的基本特性,才有可能对古代文学观念的生成规律和基本形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阐释。尽管本书未必做到了这一点,但我相信这一思路是正确的。
在中国古代,士人阶层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思想统一性的社会阶层,这一方面是由于它始终处于君权之下、黎庶之上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它作为古代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在两千多年中传承发扬着大致相同的思想文化。这就为我们概括古代士人阶层的某种共通性提供了可能。但士人阶层又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它在不同时代又往往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就又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既要阐发其超越时代的一般性,又要照顾到其不同时代的独特性。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一般性、共通性;下篇则结合一些具体问题来谈其特殊性。我对这样的处理并不很满意,但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
本书从选题到构思到写作都受到了我的导师王向峰教授和童庆炳教授的悉心指导。尤其是童先生更是为此付出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没有导师的心血,我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的。参加答辩和论文评议的郑敏教授、杜书瀛教授、刘烜教授、陆贵山教授、聂振斌研究员、王富仁教授、李壮鹰副教授也都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袁贵仁教授、彭林教授亦曾对我的论文给予指导。在此我对上述师长、朋友的热情帮助表示衷心感谢。此外,我还要对我的妻子解向安女士表示诚挚的敬意,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她承担起几乎全部家务,并在酷暑中为我整理誊写书稿,没有她的无私奉献,我的博士论文和其他许多研究课题一样都是无法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