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君,邓世安也,乃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写作《史学,文化中的文化》一书时,就曾引用过他的大作。他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系,1998年6月,我首次访台时,他还在母校执教,当时的系主任戴晋新教授,邀我等一行去辅仁演讲,于是就见到了邓君,因我们都从事西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就此结为好友。
邓君早就筹划,说他们一家找个周日,陪我到台湾北部一游。是日上午九时半,他驱车来接我,嫂夫人王声岚老师、女公子邓有临陪同前往。王老师是这里“国中”的历史教师,能言善道,待客又十分热情。女公子可了不得,她是台大经济系大四学生,即将毕业。我与坐在后座我边上的有临即刻聊了起来。
正说话间,突然窗外风雨交加,猛烈的雨点拍打着车门,我们在车内都很焦虑,这天气怎么个旅游?但不知怎地,随着车往北行进,雨停了,天慢慢地放晴了,真是老天有眼,助我们周日旅游顺达。
车行至淡水捷运站(即地铁站)稍停,邓君让我下车看了一看淡水,叫有临拍照为我们合影留念。上车后,直奔“红毛城”。所谓“红毛城”,因为当地原住民称兴建此城的荷兰人为“红毛”,故名。“红毛城”历经几代西方殖民者的建造:西班牙人最先在淡水河口的山岗上初建,起名为“圣多明哥城”,继而由荷兰人重建,称为“安东尼堡”,又经清初重修与扩建。后为英国人租用,又继续扩修(1891年完工),作为西方人的领事官邸。1972年,英国人离开之后,该处先后委托澳大利亚及美国人代为管理,直至1980年方由台湾当局收回。这座“红毛城”已列为台湾第一级(甲级)文物保护古迹。我与世安夫妇,都是历史系科班出身,有临小姑娘乃名校文科生,因而对这儿陈列的文物,都有兴趣,细细观看,流连忘返。不过,我的心情总感到一些酸楚。然而,西方殖民主义者霸占中国领土、作威作福的时代结束了,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