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

导论

字体:16+-

本书主要以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和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年8月25日—1803年12月18日)两人为重点探讨20世纪上半叶中外思想与学术发展的一些线索,特别关注中国近代人文学兴起的世界学术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本书着重讨论了寅恪先生早期学术生涯中的若干重要议题,特别是寅恪先生与欧美近代思想学术传统的关联、寅恪先生早年学术在世界学术坐标系中的位置,同时也以寅恪先生的史学思想所受德国思想家赫尔德思想影响为基点,讨论了德国近代思想家赫尔德对中国近代人文学之影响。以史料而言,本书旨在探讨西文文献中所见寅恪先生及其学术与中文文献中所见赫尔德及其影响;以主题而言,本书试图发现20世纪上半叶波澜壮阔的世界学术史上一些中外学者在思想和学术上相互关联的网络。值此成书之际,我想略述本书之缘起,让读者在进入正文之前对本书所关心的主要议题、材料运用之范围、全书写作与结集之经历、所受前辈学者之影响、全书主要内容有所了解。

寅恪先生早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中西思想和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寅恪先生在亚、欧、美三个大陆多所学术机构受过十分严格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学术训练,因而他的学术,无论是早期的“殊族之文、塞外之史”研究还是后来的中古史研究,均应放置在一个广阔的世界学术史背景下考察,而且需要用不同语言的文献材料等多重证据来进行辨析。广义上,虽然殖民主义时代的“东方学”也包括在欧洲人看来作为研究他者对象的“汉学”,本书所讨论的寅恪学问中的所谓“东方学”却主要指寅恪文中所谓“殊族之文、塞外之史”,实际上主要指寅恪早年利用中亚出土新文献以比较历史语言学进行的文史研究,并不包括寅恪以自身文化传统所进行之中古史研究。换言之,在本书所构建的寅恪先生的学术世界中,“东方学”主要指以比较历史语言学为方法、以中亚和塞外出土语言文献为主要史料的学问,特别是寅恪先生早年关注的佛学、蒙藏、西夏之学,而所谓“汉学”不算在内,涉及中国之研究在他的学问中应被理解为历史学,即对中国历史之研究,亦所谓寅恪从四部学的角度提及的“乙部之学”,而他中年时期特别注重的是中古史研究,晚年则转向明清史研究,出版了《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重要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