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璧德的学术业绩虽然主要在文学批评,但从兴趣取向上看,他早年的学术经历基本上是从研究哲学进入研究古代语文学最后再回到哲学,发挥一些新思想。而从他的学术训练来看,基本上是从古典学(Classic Studies)进入印度学(Indology),再回到哲学和文学。在19世纪末叶,印度学家很多都有古典学的基本功,学习过希腊文、拉丁文几乎是学习梵文和其他古代语言的基本要求。而值得注意的是,白璧德曾经跟欧美两大印度学名家烈维和兰曼学习过古典印度学。他在哈佛上本科时即选修了兰曼教授的梵文课。显然兰曼的课激发了这位年轻人对于古代印度语言的强烈兴趣,这直接导致了他后来去法国留学一年追随烈维。留学回来之后他又回到兰曼门下读硕士学位。下面我们将通过考察来看白璧德如何在印度学的取径上更接近佛教思想和哲学研究,而没有注重当时欧陆流行的比较历史语言学或古典语文学研究,其实这是受其两位印度学老师的思路影响[15] 。其次,本节通过考察也将说明哈佛印度学学术圈很多学者比如艾略特(T.S.Eliot,1888—1965)、西斯特(C.Cestre)等是因白璧德介绍才接触并引发对于梵文和印度古典文化的兴趣,可以说白璧德是推动早期北美梵文与印度学的功臣。以下我们依循白璧德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学生的顺序梳理白璧德与印度学和佛学的联系。
在讨论白璧德与对佛教研究的贡献之前,我们有必要以白璧德的老师兰曼为基点回顾一下20世纪哈佛的学术网络以及白璧德在这一网络中的位置。兰曼是毕业于耶鲁的高材生,出自耶鲁梵文教授惠特尼(William Dwight Whitney,1827—1901)门下[16] 。他在1873年完成博士论文,研究梨俱吠陀(Rig Veda)中的梵文名词形式。毕业后去欧洲游学,先后求学于当时德国印度学三大中心柏林、图宾根、莱比锡。1880年兰曼开始在哈佛任教[17],直至1926年退休,在哈佛任教近半个世纪。1888年出版其传世之作《梵文读本》(The Sanskrit Reader),此书一版再版,成为美国大学梵文教学的标准教材。他的另一名著是《印度泛神论的开端》(Beginnings of Hindu Pantheism)。1891年起,在其好友华伦(Henry C.Warren)支持下,兰曼开始主持出版哈佛东方学系列丛书(Harvard Oriental Series)。兰曼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梵文和印度学家之一。他担任过美国哲学会会长一职[18],主编《哲学会会刊》,但主要学术活动在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可见其治学重点之一斑。他一生荣誉极多,被选为英、法、德、俄等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