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

把“一只手”的教育改为“两只手”

字体:16+-

和孩子交谈,6岁之前适宜“面对面”,6岁之后要逐渐改为“肩并肩”。因为6岁之前的孩子在意你对他的关注,而青少年则不希望你“盯着他”,而是能够以朋友的方式和他交谈,这样他更容易打开心扉。

不知在今天的父母们看来,要把“一只手”的教育改为什么方式的教育更为妥当些呢?

在我看来,首先应该把“一只手”教育改为“两只手”更为妥当一些。

我觉得对0~6岁的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两只手”的教育,也就是当孩子惹麻烦或犯错误时,你最好走到他跟前,蹲下来,握住孩子的两只手,握住,握紧了,看着他的眼睛,温和而认真地告诉孩子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一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确实做得不对为止。这样眼睛对眼睛,手心对手心的教育,可以直接抵达心灵。它会让孩子明白父母喜欢什么,反对什么,绝对禁止什么,父母通过这样温和而又严格的教育在给孩子树标尺,划出界限。同时,这样的教育方式本身也是一种精神教育,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有时道理是对的,但方法不对、态度不对、场合不对、时机不对,可能都难以达到教育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

只有正确的思想加上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孩子改正错误,也能让孩子从中获取精神的收获,父母就是在给孩子一个做人的示范。

一个正确的身教,胜过千万句言传,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家里一切事务无须孩子参与,从而严重地忽视了劳动教育对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影响。这样的教育无形中造成了孩子个性的残缺——孩子一旦形成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稍不顺己意,便破罐子破摔,于是一些研究生自杀或破坏他人生存权的现象频发也就不足为怪了。早期的劳动教育对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劳动,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价值,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促进孩子形成健全的个性极有帮助。劳动既能强健体魄,又能缓和身心压力,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还能使孩子拥有自强不息的性格。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和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进行了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劳动与不爱劳动的孩子相比,长大后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的平均收入比后者高出20%左右,而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较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