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青少年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社交的依赖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我们首先要了解现在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现在孩子的生长发育相比于上一代人有明显提前,据北京市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女孩**开始发育的平均年龄为9.5岁,性早熟检出率为1%左右,男孩子的发育也呈提前趋势。据统计,中国学生的青春期已经由过去的12岁左右提前至10岁左右。
青春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确定自我认同:我是谁,我在群体中的地位,我做的事情有什么结果,别人对我的评价等。而如果孩子在现实中身边的人群寻求不到这种认同,他们很自然就会倾向网络社交,而对于这些“网络原住民”来说,电子产品的普及和无处不在的网络给他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雷雳毫不客气地指出:孩子会成为微信控,其实首要责任在家长。他说:“现在家长都很忙,没有时间耐心和孩子认真沟通,这其实是一种偷懒的做法,长期忽视孩子说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和父母交流的愿望了,就会转向其他渠道,通常会在同学、社区伙伴中寻找心理认同者,如果仍然得不到满足,就会依赖网络社交。因为在网上,通过微信、微博、QQ可以随机认识很多人,如果谈不来,可以马上换人,直到找到认可他的人,交往的机会非常多,这是非常诱人的,在网络交往中更容易找到亲密感和归属感,难免上瘾。”
雷雳教授指出,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一项原则是“不扰常规”,即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控制时间很重要,中学生一般控制在每周10个小时以内,小学生则更短一些。”
对于解决孩子沉迷网络社交的问题,我的观点是首先要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代替孩子单一乏味的生活。许多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孩子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而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或心生厌倦,缺乏其他活动的精神支持,就容易在网络上寻找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