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以后,小妞已经很重了,她老跟着我上班,我的颈背已经挎不动兜着她的小布兜了。颈椎的劳损和疼痛越来越严重,贴膏药、按摩都无济于事。
我在想,怎么安置她更好呢?
放奶奶家?或是外婆家?
都不是好的选择。
我父母年近八十,看幼儿已力不从心;奶奶爷爷倒是年轻一点点,但是并不在行护理幼儿。那时,奶奶家在石景山区,外婆家在丰台区,而我们的小家在朝阳区,真是大调角,谁也不挨谁。
有时候,奶奶看我太辛苦,就在我上班的时候跑来帮我照看小妞;但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两个小时的地铁倒换公交,跑到我这里上早七点到晚七点的宝宝班,也只能偶尔为之。
思前想后,我决定还是要找托儿所。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曾经买到过一本白皮儿的日本儿童文学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那时候它在中国还不是畅销读物,但我和妹妹都很喜欢,几乎把书看毛了边。我们都很迷恋那里面的巴学园——一所类似学前班的私立学校。
我上哪里可以找到这样一所学校呢?
要知道,一个偌大的北京城,找一个收养一岁半宝宝的托儿所谈何容易!我到处查广告,抱着北京黄页挨个儿打电话给幼儿园,结果都是失望。
于是,只好托朋友也四处帮忙问讯。在体育界有些关系的朋友黄葵正好家中有个比小妞大三岁的女孩,她帮我联系了中国体育报社的托儿所,特别幸运,托儿所离我们家就四站地。
我迫不及待地带着小妞倒了两次公共汽车,到了那个家属楼里仅有两个单元、不到八十平米的小托儿所。
一踏进屋,早有准备的心理还是有些动摇了。
黑乎乎的一层居室里,几乎没有阳光,四五个两岁以下的小朋友光着小屁股坐在尿盆上。他们看见一个妈妈模样的人来了,都想起了自己的妈妈。一个光头流鼻涕的小男孩开始咧嘴叫“妈妈”,其余的孩子也表情可怜地准备哭嚎。乡村大妈式的保育员表情僵硬地制止大家,“你们干什么?我看谁咧嘴!”看到这里,我几乎想逃跑。